第21节(1/2)

康熙早就已经详细的查过蜜菀的家世背景,自然知道蜜菀自从被王国正夫妇收养后,一直被养在王国正的府中,从小到大根本没有离开过苏州府,因此,蜜菀自然不曾见过草原上的景色风光。

康熙根本不相信蜜菀单凭他的描述便能画出草原上的景色,康熙不由得非常担心蜜菀辛辛苦苦准备的画其实却画的并不好,送这样的画给太皇太后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此,康熙便趁着夜里蜜菀睡着以后,命素心将蜜菀画的画呈给他过目。当康熙亲眼看到蜜菀画的草原风光图以后,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幅画当真是出自一位从来没有去过草原的女子之手吗?康熙心中虽然无比震惊,但他也知道借素心几个胆子她也不敢欺君,因此,康熙相信这幅画的确是蜜菀这些天亲手绘制的。

康熙仔细一看,便发现蜜菀竟将他这几天对她讲述的草原上的景色风光以及草原上主要的节日与庆典仪式皆逐一在画中呈现了出来。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蜜菀不仅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各种庆典活动的细节描绘得分毫不差,而且还将草原上一年四季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看了蜜菀的这幅画,即使是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草原的人都会深深的震撼于草原的辽阔与壮美,都会赞叹草原的广袤与富饶。

而若是被从小在草原长大而后却离开草原多年的人看见,便像回到了故乡,再次亲眼看见苍茫辽阔、广袤无垠的草原一样。

那时候,虽然蜜菀的画还尚未完成,但康熙却知道蜜菀送给太皇太后的礼物,太皇太后一定会非常喜欢的。

而几天后蜜菀完成的画作的确没有令康熙失望。宽一尺长十五尺的长卷草原风光图正好适合将卷轴拿在手中观赏把玩。

虽然蜜菀还未曾在画上提诗,但赶着去向太皇太后请安的康熙已经等不及蜜菀在上面提诗了。由于康熙急着要用这幅画,因此刚才康熙离开乾清宫的时候便已经将蜜菀的这幅画带走了。

康熙算好了时辰赶到慈宁宫的时候,太皇太后已经起了身,正打算在苏麻喇姑的服侍下用早膳呢。

太皇太后见康熙竟然这个时辰便过来了,忙问康熙可曾用过早膳?

康熙先向太皇太后请了安,而后才笑着解释道:“孙儿惦记着早点儿见到皇祖母,起床后便直接过来了,因此还未曾用过早膳。”

康熙今早并未在乾清宫用早膳,目的便是打算来慈宁宫陪太皇太后一起用早膳的。

太皇太后见康熙连早饭都没吃就跑过来了,当即便觉得心疼了。太皇太后一边吩咐宫人赶紧去御膳房传膳,将康熙的早膳摆在慈宁宫,一边招呼康熙过来先喝几口热汤暖暖身子。

太皇太后舍不得数落康熙的不是,便对着梁九功教训道:“你这奴才平日里看着倒还算机灵,今天办事怎么也这般糊涂起来了?皇上车马劳顿刚刚回宫,正是应该好好休息进补的时候。现在早上又天寒地冻这样寒冷,你这奴才怎么能让你的主子连早膳都没用便出了门呢?你这个奴才究竟会不会伺候?”

梁九功连连向太皇太后磕头请罪,康熙连忙笑着向太皇太后解释道:“梁九功也劝朕用早膳了,可是孙儿一心想要来慈宁宫陪皇祖母一起用早膳,所以便没有听他的劝。”

太皇太后也知道康熙的脾气,心里明白倘若康熙不肯用早膳,梁九功也是劝不动的。刚才太皇太后之所以会训斥梁九功几句,不过是由于心疼孙儿的缘故罢了,如今训也训了,气也消了,于是太皇太后也便不再责怪梁九功了。

不过一会儿的功夫,宫人们便将康熙的早膳送到了慈宁宫。康熙陪着太皇太后一起用了早膳,祖孙二人几个月未曾见面了,因此自然有许多话要说。

康熙将此次南巡时发生的几件大事以及一些有趣的事情讲给太皇太后听,逗得太皇太后笑得合不拢嘴。

太皇太后见康熙说来说去也未曾提到他此番带回宫的密嫔,便故意笑着问道:“哀家听说皇帝此次南巡,册封了一位密嫔。这还是皇帝第一次未经选秀便将一位女子收入后宫吧?皇帝和哀家说说,密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康熙连忙将蜜菀的身世背景简单向太皇太后解释了一下,“密嫔王氏是苏州府知府王国正的女儿,但朕看重密嫔,决意迎她入宫,为的并非是她的家世,而是密嫔这个人。”

太皇太后目光微闪,立即问道:“哀家听说这位密嫔的父亲原本是苏州府吴县的知县,怎么又忽然升了知府了?”

康熙笑道:“虽然蜜嫔的确不错,但她也没有那个本事左右朕的决定。朕可以坦诚的告诉皇祖母一句话,朕册封王氏为密嫔,与她的父亲是何人毫无关联;而朕提拔王国正为苏州府知府,也与密嫔没有半分关系。”

太皇太后浅笑道:“哀家自然相信皇帝是有分寸的,只不过是多问一句罢了。皇帝刚才说你册封密嫔是因为密嫔此人,如此说来,这位密嫔的容貌一定十分出众了?”

康熙心中一动,竟面不改色的胡诌道:“朕按照祖训,挑选妃嫔的时候看重的是女子的德行,并不是女子的容貌。密嫔容貌如何,朕其实并没有注意。”

太皇太后惊讶地望着康熙,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并没有注意?皇帝莫非是说密嫔伺候皇帝这么久,如今,密嫔腹中都已经怀了皇帝的龙胎,可是皇帝却没有注意到密嫔的长相如何吗?”

康熙脸上一片坦诚,“孙儿的确没有注意。”

太皇太后被康熙给逗乐了,笑道:“既然皇帝看重的并非密嫔的容貌,并不是因为密嫔的相貌而册封她的,那么,哀家倒是更加好奇了,皇帝究竟看中了密嫔什么优点,而破例册封一位汉女为妃嫔呢?”

康熙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正色道:“此事事关重大,孙儿只想将原因解释给皇祖母一个人听。”

康熙说罢,便命慈宁宫的宫人都暂且退了下去,连梁九功都被康熙赶到殿外伺候。

太皇太后见康熙如此郑重其事,脸上的神色也严肃了起来。

太皇太后见殿内已无旁人,便直言询问道:“皇帝现在就和哀家说说你册封王氏为密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康熙斟酌着措辞,将几天前便已经在心里准备好的答案告诉了太皇太后。

“朕册封王氏为密嫔的原因是因为朕看中了王氏会种地的本事……”

太皇太后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皇帝刚才说看中了王氏什么本事?会种地?哀家没有听错吧?”

太皇太后脑海中瞬间便出现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妇的朴素模样,怎么也无法相信她的孙儿竟然会喜欢上这样的女人!

也难怪太皇太后会觉得无比震惊,只因此时太皇太后按照康熙的描述而恼补出来的形象实在与她之前在脑海中想象的王氏的模样天差地远。

太皇太后心里有些纳闷,那个王氏不是一位知府的女儿吗?虽然是汉女出身,可也是一位知府的千金了。

听说这样的汉家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被父母娇养在家中的,若说王氏擅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她都不会有半分惊讶,可是,刚才皇帝却说看中了王氏会种地的本事,于是太皇太后自然听得一头雾水,难免风中凌乱了。

康熙又笑着解释道:“这位王氏可不是一般的会种地,她能够有办法种出亩产量比寻常的稻米高出数倍的高产水稻,还有办法让水稻具有抗虫害的优点。”

“孙儿自从登基之后,一直有个心愿,那便是让大清的百姓们从此不再挨饿。孙儿曾经以为这个愿望只怕今生今世很难实现了,但是当孙儿在苏州府吴县发现王氏竟然有这样的本领之后,孙儿心中又燃起了希望。”

太皇太后震惊的望着康熙,眼中满是惊讶之色。

康熙知道太皇太后震惊的原因,因为当他发现蜜菀这个会种地的本事以后,他的心里也是同样的震撼。

“孙儿知道王氏她的确有这个本事助朕一臂之力,将大清如今的粮食产量提高数倍。而王氏这样的人,必定要掌握在朕的手里朕才能够放心。倘若有这样本事的人被意图反清复明的反贼笼络了去,后果当真是不堪设想。朕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而若想掌控一个女人,还有什么比娶了她更好的方法吗?因此,只凭王氏会种地这一个本事,莫说王氏只是一个小小的苏州府知府的女儿,就算她是一个贩夫走卒的女儿,就算她的容貌丑陋,不堪入目,朕也要将王氏收入后宫。”

太皇太后听闻密嫔竟然有如此大的本事,心中自然又惊又喜。

太皇太后恍然大悟,笑道:“原来是这样。倘若王氏真有这个会种地的本事,她也算得上是精通种地本领的状元了。看在这一点上,皇帝格外开恩,赐给王氏从紫禁城正门入宫的恩典,倒也不算过分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