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节(1/2)

刘煜沉默了片刻,对晓年道:“没什么,只是京中来了消息,说这两日陛下休朝。”

晓年闻言,立刻追问道:“有查到是什么原因吗?”

他们好不容易离开天京,眼看着过上了安稳舒心的小日子,自然不希望京中有任何不好的变化发生。

晓年现在无比希望刘炘能够长命百岁,然后教他的皇太子做个好皇帝,他们则可以在绥锦慢慢养大他们的小虎崽,从此井水不犯河水。

只要煜亲王的立阳军一日还攥在刘煜的手里,这个愿望其实不难实现。

刘煜回答:“只说是因为谋逆案的事情累着了,宣了太医院一位姓秦的御医进宫,暂时打听不到别的消息。”

听到这里,晓年不禁腹诽:因为谋逆案的事情累着了?可是谋逆案不是刘煜和烁郡王世子一起审理的吗,皇帝陛下有什么可累的……

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两个王府倒了、徐家也灭门了,冀州皇帝要忙着收拢他们的势力真正为己所用,可能还确实得花些功夫。

想到这里,晓年无奈地道:“何必这么着急,又没人跟他抢……”

就在这时,他突然又想到了什么:“负责陛下脉案的,不该是太医院的院使仇御医吗?”

晓年的祖父简老太爷作为小方脉的圣手,曾经在太医院当值,晓年对于太医院的事情,多少还是有些耳闻的。

陛下的脉案向来由院使负责,虽然跟皇长子身边也有两、三位御医一样,平日不可能只有一位御医给皇帝诊脉,但要是刘炘只宣一人入宫,怎么看都该是仇太医才是。

“此人是仇太医的同门师兄,据说医术了得,原本在乡野,后来在院使的推荐下通过考核,进了太医院,如今深得陛下信任。”

——是仇太医引见进宫的,如今却已经取代院使成为皇帝身边的第一人……看来医术厉害的同时,人也应该厉害……

“没有什么大事就好,你上次回来不是也说,看着陛下的样子,虽然谈不上像健康人一样,但也不至于有什么大碍,既然有这么厉害的御医在他身边,只要慢慢将养,就会越来越好的。”

刘煜见晓年捂着胸口,好似在为刘炘祈祷,就知道他有多希望眼前的日子不要再出波折。

“我会再让人盯着宫里,若有消息,立刻传回来。”

晓年闻言,点了点头,但他也明白,现在想从皇宫打探消息,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

玦亲王、烠郡王、徐家及其党羽的势力在谋逆案之后,被刘炘以雷霆之势清理。

这一次为了永绝后患,冀州皇帝确实露出了锋芒,不再像以前一样藏拙。

又或许徐家倒了之后,刘炘也不用继续示弱,他不仅将十六卫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还一并接管了烠郡王在西边的势力。

现在的刘炘,和过去那个温和可欺的冀州皇帝,早不可同日而语了。

与之相对了,曾经因为多方势力割据而如散沙一般的天京,如今也有了立阳三郡的样子,尤其是皇宫,更是被刘炘弄得如铁桶一般。

当初晓年还在赞叹煜亲王府的防御力,现在就不得不感叹冀州皇帝的能力不可小觑——他可是把一个偌大的皇宫都包起来了!

查探不到消息,意味着宫中发生的事情,他们不能随时掌控,就会显得有些被动。

好在立阳也同样是铜墙铁壁,他们打探不到皇宫的消息,刘炘同样打探不到煜亲王府的事情,所以晓年才这么放心频频往返于家中。

得不到宫中的消息,放在平时也碍着不到煜亲王府,只是被刘炘的事折腾过几次,心里难免惴惴不安。

晓年这个时候只能希望刘炘确实没有大碍,休养个几天就能再上朝。

就在晓年忧心忡忡的时候,晓槐发现苏苏回来了,于是叫了他们一声,晓年听到幼弟的声音,总算是努力恢复笑容。

不管怎么样,他们的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不能因为担心宫里的事情,就放着大好的幸福生活,整天想东想西的。

想到这里,晓年拉着刘煜走到暖阁,陪着幼弟玩起了他放在案几上的七巧板。

第154章 病重

大人玩巧板, 考验的是多变的思维模式,但对于晓槐这样的懵懂幼儿来说,想自己拼出图样来,显然还有难度。

好在他只要能看大人们用这些木板拼出不一样的图案, 就已经足够乐呵了。

早在几年前, 荣年和慕年还没有完全掌控自己的先祖返魂, 晓年就带小虎崽玩过这种巧板。跟小白胖一样,那时候的小虎崽多半也只能看着晓年拼。

它们总是趴在案几边上,盯着晓年的手, 偶尔想有点参与感的时候, 就用小爪爪摸上一摸, 总能成功把哥哥刚拼好的图案打散,预示着晓年可以开始下一个创作。

现在他们已经不是三、四岁的小虎崽, 而是七岁的小哥哥了,聪明如荣年和慕年, 不仅能够拼出所有晓年会拼的花样,而且还能自己创造出新的拼法。

每到这个时候, 简大夫都不禁发出感叹:还是小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啊!

当初怕小虎崽咬木块会不小心把自己给噎着, 所以王府里的巧板做得巨大。

眼看荣年摆弄着几块板子的位置, 很快就在案几上摆出了一个形状来, 倚靠在晓年身边的晓槐只看了一眼就拍着小手给荣年捧场,也不知道到底看出来是啥没有。

晓年摸着幼弟的背,跟他解释:“槐哥儿,荣年哥哥刚刚给你拼了一条鱼呢, 鱼是什么,晓槐知道吗?”

小白胖闻言,立刻脆生生地回答他哥:“嗯,知道!”

简大夫刚要表扬弟弟,就听到小家伙继续道:“鱼汤,好喝!”那理直气壮的小表情,仿佛自己说了一个多么完美的标准答案。

晓年&刘煜&双生子:“……”能吃也是福,挺好的。

他们到绥锦之后,不仅能吃到淡水鱼,还能吃到不少新鲜海鱼,小宝宝没见过多少活鱼,但已经喝过很多种不同的鱼汤,这个小吃货甚至能分得清哪种比较腥,哪种有甜味。

“对,鱼汤是用鱼做的,”晓年摸摸他的小脑袋:“但是有些鱼能吃,有的鱼,就不能吃了。”

今日他们正好在亭子里喂了鱼,晓年就让刘煜从书房取来一副画,画上正是名家所绘的锦鲤。

晓年指着画上之物对幼弟解释道:“这种鱼呢,咱们下午的时候在亭子那见过,就是不能吃的。”

他想起晓槐张着嘴看鱼的小模样,生怕孩子对湖里的锦鲤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赶紧给他进行说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