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节(1/2)

可惜,美好维持仅有五秒。

不顾旁人奇怪的视线,桓容摩挲着船栏,兴奋和激动几乎抑制不住。

为造成这些大船,为凑齐包裹船身的铜皮,他可是连续一年饭量超标,连习惯他食量的南康公主和李夫人都心生担忧,连续问了几次。

这次能够随船北上,同样费了不小力气,不说舌战群臣、过五关斩六将,事实也相去不远。

好在愿望达成,终于能够成行。

不过……

桓容转过身,看到从船舱里走出的贾秉和郗超,下意识咽了口口水。

瞧这两位如逢知己,相谈甚欢的样子,他有九成肯定,此次青州之行,绝不会“成功接人”就告结束。

第二百八十七章 定计

南地船队停靠青州,消息不胫而走。

大船的震撼是其一, 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更使人震惊。

为“交易”顺利进行, 船队特地在码头摆出阵势, 用木车围起一片区域,作为大笔市货的场所。

其内立起帐篷木屋, 彼此相邻,仿佛一夜间建造起的坊市,令人直觉不可思议。

帐篷和木屋前站着两到三名伙计, 多操一口流利的洛阳官话, 有的还通宵鲜卑、匈奴等胡语。除为商队引路外, 遇上好奇的船工和百姓,照样笑脸相迎。

不少商人闻讯赶来, 见到眼前架势, 无不满脸震惊, 倒吸一口凉气。

“商船见得多了, 这样的还是头回见。”

青州造反不假,奈何钱帛动人。

受金银驱使, 越来越多的商人不顾危险, 从各地陆续涌来。

汉人不少, 胡人更多。

对他们来说, 自汉末以来, 北边哪年不打仗,在战乱中做生意算是常态。也就是桓容和秦策登基以来,中原的战事方才少了些。

管他造不造反、打不打仗, 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赚钱最是要紧!

商人逐利。

但在现下,利益和性命挂钩,唯有百倍千倍的利润,才能让众人动心。

巧的是,这支船队就是如此。

从传出的消息来看,船队规模之大,携带货物之多,都是世所罕见。更重要的是,船队带来许多“稀奇货”,运到西域大漠,价格都能翻上几番。

如果胆子大些,带上通译继续向西走,前往波斯等番邦,赚得的利润只会更多。

随着消息疯传,各地商人群涌而来,不断聚集到青州。

汉商胡商之外,还有远道而来的西域胡。

当然,后者并非真从西域来,时间上根本来不及。而是在邻州做生意,闻讯之后,顾不得其他,立刻赶着骆驼,以最快的速度赶至青州,奔赴码头。

桓祎做久了海贸,又有石劭的指点,一切都是熟门熟路,区别仅在于生意规模大小。

码头上的坊市建造起来,日复一日,人流量成倍增长。

人群大量聚集,不乏有宵小趁机作怪。

无需桓祎命人严查,商队的护卫早已经动手。无论小贼得没得手,逮住之后就是有一顿狠揍,半死不活的丢到一边,是生是死全看天意。

敢在这时来青州的商队,哪个不是走南闯北,见多了生死,根本没有一个善茬。即便是十五六的少年,面相稍显得稚嫩,说不定早见过血。

贼子见钱眼开,以为能在坊市中占到便宜,捞些钱花。殊不知,自己瞎了眼,一心往死路上跑。

几场风波过去,坊市上再无贼子身影。即便有,也全部蛰伏起来,改做力气活,不敢再轻易回到老本行。

见识到码头上这些狠人,不要命才会继续伸手。

他们都是些小偷小盗,少有亡命之徒。和钱比起来,自然是命更重要。

码头上的热闹一天赛过一天,一日胜似一日。

唐公洛很快得报,召麾下商议。

众人面面相觑,少数隐隐现出激动,更多却是怀疑和不敢置信。

“使君反秦,确言欲投建康。”一名参军神情凝重,开口道,“然此不过是权宜之计。建康不发兵,先与使君书信,后遣船队前来,莫非真要迎使君南行?”

若弃城而走,天下人会如何看?

此言一出,众人尽皆沉默,室内陷入一片死寂。

唐公洛造反实出无奈,全因被逼到绝路,不反就只能等死。

秦策纵容之下,唐氏全族被屠、祠堂被毁,死去的族人和房舍都被付之一炬,连收敛尸身都不可能。

这样的大仇岂能不报?!

自起兵之日,唐公洛就抱定死志,不惜散尽家财,更备好棺木。背后叮嘱家人,如事不可为,将他的尸身烧毁,不立坟冢。

无能为亲族报仇,他无颜去见亲人,更无颜安枕于地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