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距离 第17节(1/2)

大巴车驶出车站,一路朝镇外开去,驶上了公路。

午后的天空像蓝海,各异的白色船帆在上面涌动。

阳光被渲染的饱满而热烈,璀璨金光抚顺远处连绵起伏的苍翠青山,近处是参差不齐的袅袅村庄和无垠田野。

山灵气和烟火气碰撞,生动的宛如水彩画,意境又似水墨画。

文诗月靠窗而坐,却无意欣赏风景。脑海中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刚才林旭的那句话。

那句话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于她而言,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那也是往后这些年里,每每当她觉得累,觉得迷茫不公时,让她沉淀心态的一句话。

而她却更不曾忘,这句话曾经有两个人对她说过。

一个是她爸爸。

另一个,是李且。

其实,她那晚在平台上忽悠岩睿的话也不完全是编的。

车厢内的乘客大多数都在打着瞌睡,陷入一片整齐划一的安静时刻。

文诗月望着窗外节节倒退的景色,也在昏沉里陷入了一段久远的回忆。

文诗月的父亲文阳是一名民警。

她打小就知道爸爸工作忙,经常在家里吃着饭就被一个电话给叫回所里。重要的日子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了时间也过了,就连家长会明明说好他来,也会因为临时有事而放老师的鸽子。

王晚晴也不是不会抱怨,但总在一顿抱怨结束后又一个劲儿的跟她解释爸爸要去抓坏人,这样才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文诗月小的时候其实确实不能理解,为什么爸爸一定要当警察呢?那么多警察叔叔,也不缺爸爸一个,可是她只有一个爸爸啊。

文阳却跟她说:“因为天亮之前有一段时间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爸爸的工作就是得让天很快亮起来,这样你这个小月亮才能平平安安去上学啊!”

文诗月那时候还小,听不懂什么天黑天亮星星月亮的,她以为爸爸是太阳。

慢慢地长大了以后她理解了文阳的使命和责任。他确实是太阳,照亮每一处黑暗。

文阳虽然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是她却很明白,她的家庭是很幸福的。

父母很相爱,也很爱她,她也同样很爱爸爸妈妈。

当然,文阳虽然忙,只要一有休息日就一定会陪她。带她出去跑跑步,听她拉小提琴,一家三口一起去照相采风等等。

文诗月体能很差,文阳就鼓励她只要拿到马拉松奖牌就答应她一个要求。市里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他不给她限时间,只要她能办到,她要他怎样都行,承诺永久有效。

王晚晴这个时候会从中作梗,说让你爸爸趁还没老赶紧换个工作。文阳却摇摇头,很自信地回一句我女儿才不会这么要求我呢。文诗月笑着点头。

上了高中,文诗月偏科严重,她考上三中是超常发挥,踩着录取线进去的。

在高手如云的三中,她就是凤凰尾巴上的毛,随时都能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王晚晴为了让她专注学习,停了她的小提琴。她虽然从小学就一直在学,可她其实并不是天赋型选手,以后要吃这行饭恐怕是难以脱颖而出。

文诗月也深知自己不是这块料,也从来没打算走专业这条路。只不过毕竟学了这么多年要放下还是有点儿心有不甘。

文阳就会安慰她又不是不让她拉,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兴趣,合理的去利用时间。

比如在学习累了以后用来放松心情和脑子,就非常完美了。

既然登不上世界大舞台,那就给爸爸这个小舞台/独奏就好了。

文阳从来就是她最忠实的那个听众。

在成长这条道路上,文阳这个父亲参与的并不算多。那也并不妨碍在文诗月心里爸爸是座坚固可靠大山,也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可是,文诗月做梦也没想到她的大山会倒,她的超人也并不是刀枪不入。

那是2009年的最后一天,三中惯例举行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全校都参与起来。

高一高二都得参加,高三不用出节目不强制参与。如果想看要来看,也不是不可以,只要班主任同意就行。

谢语涵是班里的文委,出节目就算了文诗月的小提琴演奏。

文诗月知道以后就给她直接拒绝了。她还有好多题要刷,确实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在排练上。

不过那天,她偶然从苏木那儿得知他们会来看,这个他们里自然也包括了李且。

于是排练的时候,她的意外出现让谢语涵抱着她感激涕零,恨不得泪洒当场。

如果,让文诗月再次选择的话,她其实希望永远都不要有那一天。

元旦晚会从六点半开始,文诗月他们的节目是第二个,得先在后台准备。

礼堂陆续坐满了人,而她则是抱着小提琴站在幕帘后面,满心期待地梭巡着李且的身影。

不知道是不是她的视力太好。

在人声鼎沸的茫茫蓝白海洋中,她放眼一望,一眼就寻觅到了李且,再然后才看到他旁边的苏木。

他们是从后门进来的,也没往前走,就着最后一排的位置坐下,有说有笑地抬头往前看。

隔着遥远的距离和数不尽的人头与目光,她撞上了李且深邃含笑的双眸。

她知道他应该不是在看她,但并不妨碍她自恋地认为他就是在看她。

一会儿站在台上表演的是她,他作为观众也一定会看到她,也不算她自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