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节(1/2)

那个内侍并不相信她的话:“此话当真?既然如此,胡典镜之前怎么不说,若是信口胡言,皇后定会生气的。”

跪在她身边的梁辰紫也被她方才的话惊了一跳,不由伸手去拽了拽她的袖子,低声提醒道:“胡典镜,此话可不能乱说。”

胡西岩几乎已经瘫软在了地上,并不顾及梁辰紫的劝阻,从未在炎炎烈日下跪过这么长时间的她已经耗尽了体力,说话也上气不接下气了:“臣也是刚刚才想通此案的来龙去脉,虽然晚了些,但绝对句句属实。”

那内侍仍是半信半疑,但还是道:“若是如此,那当真要恭喜诸位了,这么热的天儿,今日可是受苦了。”

说着,他转身去了殿门,对守在那里的内侍叮嘱了两句,待他进去后便又转身回来了。

不过多时,里面传来消息,让胡西岩进去。

但她因为已经无法起身,所以是被两个内侍给架进去的。

在她进了那道殿门后,跪在地上的其他明镜局宫人才有人忍不住低声议论开来。

“胡典镜这是怎么了,不想再跪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谎话来啊,若是再一次惹怒了皇后,那我们岂不是更惨了。”

“莫说胡典镜,若是再跪下去,那我的这双腿也要废了,反正也是挨不下去了,这样也好,总比等死要有希望。”

“这么说倒也不无道理,但胡典镜如此胡说,会不会受到皇后责罚啊……”

“说不定胡典镜方才当真琢磨出案子的真相呢,都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说不定胡典镜就是为了保命而不得不逼自己一把,哪知就真的参透此案的关键了呢。”

“胡典镜的为人你又不是不清楚,怎么可能……”

无论对胡西岩的这番举动是否赞同,所有人都在等她此去后的结果如何。

王子衿焦急地对苏蔷低声道:“若是卓司镜知道胡典镜如此胡闹,怕是要被气死了,怎么说她如今也是咱们明镜局的掌权者,竟如此受不得苦,传出去可够被旁人笑话的。”

当时只怕王子衿自己也不曾想到她竟然一语成箴。

胡典镜大约是在进去拜见皇后娘娘的两刻钟后出来的,那时她虽然看起来仍十分疲倦,走路也是一瘸一拐,但精神显然已经恢复了许多,而且意气风发颇为得意,显然已经达成所愿。

果然,与她一同出来的内侍让她们先行回去,不必再跪罚了。

那个午后,明镜局十数人相互搀扶着从凤仪殿一路一瘸一拐地向寝居而去,虽然她们为避免引人注意而刻意低调而行,但那么多人不能正常行走自然也算声势浩大,故而还是被早已准备好看热闹的其他宫人给一路围观嘲笑。

但真正落为他人笑柄的还是如王子衿所说的,正是胡西岩。

她并未如她自己所说的那般参透了案子关键,所以宫人都在传说她为了免受皇后责罚,不惜撒谎欺主,在得到拜见皇后的机会后夹着尾巴跪地求饶,在皇后面前痛哭流涕毫无尊严可言,甚至还搬出了自己的十八代祖宗,就差没有撞墙自尽了。而且最为可笑的是,见她可怜的皇后宅心仁厚放过了明镜局一马,但她却恬不知耻地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居功为傲,甚为得意。

她身为一局典级女官,做出这种不顾明镜局上下颜面的事情自然会被人嘲弄,可于明镜局当时受罚的宫人而言,却大多都是感激她的。

虽然宫中人人皆知胡典镜素日里便是八面玲珑不做正事只会对上谄媚对下严苛,那次她也是因为她自己挨不过去而去甘愿苦求皇后,但毕竟她还是救了所有人。

不过平时颇为看重自己颜面的胡典镜倒是对外面那些对她冷嘲热讽的言语并不在意,反而从那次之后更是如沐春风般日日心旷神怡,似乎认定了皇后是因为看重她而才放过了明镜局所有人。

但李嬷嬷的案子不仅依然是一桩悬案,而且愈加复杂,因为明镜局果然确定了那条置李嬷嬷于死地的麻绳的确出自于轻衣司,更重要的是,那夜轻衣卫没有不在场证明的人并不算多,只有三人而已,而偏偏云宣便是其中一个。

第214章 君子好逑(九)死别

除了各人配备的长剑暗器之外, 轻衣司备用的武器都存在库房中,而负责看守的轻衣卫会在每日清晨与夜晚都会对其存量进行盘点记录,但因为麻绳只不过是寻常之物,用到的地方也并不确定, 所以一直以来都未曾记录在册,杀害李嬷嬷的那条绳子自然也找不到出处,更不能查出曾经为谁所用。

至于所有轻衣卫的不在场证明, 在李嬷嬷被害的当夜, 轻衣司一共有三人单独出去过,一个声称天气太热, 所以他在后山的泉水中泡了整夜,另一个是单独奉命夜巡, 而云宣则说他那夜也因天气太热而不能入眠, 便索性也去巡视四周。

这三个人看起来都与李嬷嬷并无恩怨, 但苏蔷却十分清楚云宣与李嬷嬷之间很可能因年妃而发生关联, 只是她不相信那种关联足以让他对她动了杀心。

其他人更是从未想过轻衣司的都统会与一个膳堂掌事的死有关, 所以明镜局也只是对云宣例行询问了几句而已。

苏蔷本有机会与他说上几句话的, 但云宣似乎公务繁忙, 在例行公事答了话后便匆忙离开了, 并没有给她接近的时机。她心中难免有几分失落, 但因为明镜局其他人都因在凤仪殿受罚而伤了腿, 很多事情她只能亲力亲为,所以也无暇多想。

而且梁辰紫本就有腿伤在身,那日又跪了那么久, 所以后来旧疾复发伤及根本,卧床了好几日,自然也顾不得公事,故而苏蔷便被胡典镜临时任命为那桩案子的主办人。

与此同时,别宫里开始有流言传开,说是李嬷嬷其实是被十几年前在这里故去的先皇后索命的,因为当年先皇后并非因病而亡,而是死于中毒,要了她性命的毒便是当时负责先皇后膳食的李嬷嬷下的。所以先皇后本就死不瞑目,而皇上亲临琉璃别宫唤醒了她沉睡多年的冤魂,所以她便杀了李嬷嬷,并因为妒忌年妃得宠而刻意将她的尸首挂在了那棵使得皇上与年妃一见钟情的树上,好提醒皇上他们曾经的夫妻之情与她曾经受过的苦难。

宫人皆知皇帝对自己的发妻先皇后颇为珍视,传播这种流言的人也算胆大包天,故而皇帝在听说那些与先皇后有关的流言蜚语后勃然大怒,命轻衣司严查此事,虽然最后处死了两个散播传言的宫人,但有关先皇后死因的流言却在两日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在整个别宫流传开来,而皇后为此深受其扰,命明镜局必须尽快查清李嬷嬷的死因。

依着与向之瑜的约定,苏蔷也借此机会就先皇后当年薨逝的原因请教了琉璃别宫的一些老人,虽然她并未言明目的,但有心者皆知既然明镜局的人都已经插手此事,那李嬷嬷的死说不定当真与先皇后有关,所以虽然已经有人因此而丧命,但那些流言却愈演愈烈了。

后来的两日,十几年前有关先皇后的陈年往事开始被人从尘埃深处渐渐挖了出来,自然有一些是将皇后牵扯在内的,而且并不是什么好话。

皇后得知后动了肝火,但除了督促明镜局尽早破案外也没有其他办法,毕竟若是她有心应付,反会被人误以为她是心虚。

正在皇后忙得无暇顾及受尽后宫恩宠的年妃时,她突然从皇帝的朝阳宫走了出来,第一次以后宫妃嫔的身份出现在了种着许多奇花异草的万秀园中。

据说是在她身边服侍的一个膳堂宫女劝她出来走走的,虽然那个宫女是在李嬷嬷死后才被派进了琉璃别宫,但如今却已经颇得她的信任,倘若年妃被另赐寝宫,那她极有可能会随年妃而去,并有机会晋升为掌事女官。

有宫人在私下议论,说年妃虽然此时得宠正盛,但可惜既在前朝无靠山,又在后宫无人脉,唯一能信任的只有一个区区膳堂宫婢而已,只怕最后的后果比许妃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许妃还有皇后依凭,而她却什么都没有。

一个在后宫无权无势的女子,若一旦失去了皇帝宠爱,那便意味着失去一切,比如许诺。但凡事也都有例外,也许年妃便是一个例外。

年妃出现在万秀园是在一日的暮晚时分,据说她那时心情极佳,还曾以轻功飞到了一棵树上看了会儿书,听说夕阳之下,一树一人一卷书犹如画中仙子一般让人动心。

那些日子别宫流言四起,可她似乎不染半点烟尘。

那一次,见过她的宫人都说,若是天上当真有仙子,那也不过如她一般而已。

后来,年妃又去过万秀园几次,每次都会在同一棵树上躺着看一会儿书,颇为悠闲自在,直到三天的一个子夜,又有一具尸体被发现,而且还是如李嬷嬷那般被吊在她看书的那棵树上。

这次,来明镜局报案的人是两个轻衣卫,轻衣司夜巡时发现了万秀园有尸体被悬挂在一棵树上,便派他们两个前去报案,因为这个死者的死状与之前的李嬷嬷并无二异,所以轻衣司认为这件案子也该由明镜局负责。

苏蔷与李大衡是首先赶到现场的,那一夜是十六,天晴月朗,即便不执宫灯,人也能看得清楚,所以远远地,苏蔷的目光在第一次碰触到那具摇晃在半空的尸体时,手脚便蓦地一阵冰寒,脑海中霎时一片空白,半分也动弹不得。

因为这次的死者不是旁人,正是泉姨。

她对泉姨是那般熟悉,以至泉姨死得那般凄惨,她还是只看一眼便将她认了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