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2/2)

听见这话,站在外面的二爷眉梢微微上扬,带着两个随从走了。

幼仪站在窗口往下瞧,看见三个人出了门没到彩棚下面看热闹,而是一径往东边去了。

韦汝见状,笑着点着她的额头道:“鬼机灵,这么小就这么多心眼子,长大了还了得?”

“再多的心眼在姐姐跟前都是掖不住的。”幼仪吐了吐舌头,“再说,我还不是害怕姐姐吃亏?”

“我自然是知道你的好意。”韦汝怎会分不出好歹人来。

两个人虽只见过两三面,却并未有陌生感,眼下更似亲姐妹一般亲昵。

门外有幼仪带来的婆子来催,说是黎嬷嬷见时辰不早要带姑娘们回去了,请幼仪下去。韦汝听了赶忙让人装薯条,又拉着幼仪的手说道:“我知道因为你祖母的病,你才没空出来。等你祖母好些,你尽管过来坐。我时常一个人吃些零嘴,再好吃都觉得没意思。”

“姐姐这里的小零嘴真好吃,有机会我一定常来。只怕到时候姐姐腻歪,我可是又要吃又要拿的。”幼仪对府里那些甜腻的点心早就吃够了,尤其是翰哥儿喜欢奶制品,金府中最常做的就是掺了大量牛奶的甜品,吃一口就腻歪半天。

“只要你来就管够,薯条、锅巴、盐酥鸡、汉堡、布丁、酒鬼花生……”

“得得,再说下去我就挪不动脚窝了。”幼仪恋恋不舍的站起来,“下次再来我一定要事先报备,好让姐姐有时间准备这些吃食。今个儿真要走了,谢谢姐姐的款待。”

韦汝送她到门口,一再叮嘱她有机会要再来。幼仪见姐妹们跟黎嬷嬷都在等,不得不离去了。

姐妹们坐上车,幼仪看见她带上来个食盒,轻笑着说道:“外面的吃食要少吃,尤其是那些街边小吃,看着新奇吃着就平常了。这个季节还好,若是夏季还容易吃坏肚子。”

“大姐姐说的极是。”幼仪受教的点点头回着,“本来我还想带回去给祖母、太太、嬷嬷和众位姐妹们尝尝。如今看来,只能我自己慢慢吃了。”

韵仪特别好奇,打开食盒往里面瞧,“闻着挺香,看着还真是新奇。这是什么食材做的?”

“薯条,用土豆炸的。”幼仪指着旁边的番茄酱说,“蘸着这个吃才爽口呢。”

韵仪迟疑的拿起一根,小心的蘸了蘸在她看来红乎乎的有些吓人的酱料,迟疑了一下才吃了一小口。绣仪盯着她的一举一动,看见她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先是满脸的谨慎随后露出笑意来。

“酱汁酸甜适度,里面的薯条外脆内软,口感挺好。不知道是从哪里买的,以前没吃过。”韵仪又拿起一根,让绣仪也尝尝看。

看见两个人吃得很香,一旁的玉仪也忍不住探头过来瞧。可方才毕竟说了那样的话,她放不下面子。

幼仪还故意气人,“大姐姐肠胃一直不好,我可不敢让。况且不是什么好东西,上不去台面的小零嘴罢了。”

玉仪听

。”

玉仪听见这话,心底那一丁点想要尝一口的念头登时就没了。她挺了挺腰板,不再去瞧那个食盒,可味道却一个劲往她鼻子里面钻。

“车还走着就吃东西,噎着了怎么办?”她见两姐妹吃得很香,忍不住说着。

韵仪把食盒盖上,还有些意犹未尽,她朝着幼仪笑着说道:“回头四妹妹给我分些,我打发人去取。反正大姐姐不吃,二姐姐又不怎么喜欢。老太太上了年纪,不敢轻易给她吃东西,太太这几日又犯胃酸,吃不得沾酸味的东西。瀚哥儿喜欢甜食,锦哥儿和嬷嬷又能吃多少?”

“难得三姐姐喜欢,不用三姐姐打发人去取,我让人给你送过去。”幼仪笑了,她看出韵仪是真喜欢这口味。虽说韵仪心眼多,说话十有八九掺假,可到底还保留着一丝小孩子贪食的天性。见到美食,也不再完全顺着玉仪的喜好,况且眼下幼仪养在老太太身边,将来谁要巴结谁还说不准呢。

说话间,马车到了金府。姐妹们陆续下车,进去先给老太太请安,看见老太太竟然在陆嬷嬷的搀扶下慢慢走着。

“老太太的腰能吃力吗?”幼仪赶忙过去,扶住老太太另外一只胳膊。

“早就应该下地溜达溜达。”老太太笑了,“李大夫连补药都不开了,怕我补太多又不动,反倒对身子不好。”其实老太太的腰早就好的差不多,只是她不敢轻举妄动。前几日她便试着坐起来,感觉没什么大碍,这才下地溜达了。

玉仪想要上前侍候,却苦于插不上手,只能笑着凑过去说道:“老太太的身子骨一直健壮,虽说摔了一跤,恢复却也比旁人快。人家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若是没有这一摔,老太太再不肯躺在床上几个月,每天三顿喝那苦水。眼下腰好了,身体受补药调理,其他地方也比之前结实。如今老太太这身子骨,从里到外都要年轻个二十岁。”

“这么多姐儿中,你的嘴巴虽说不是最巧,却胜在说话熨烫人心。”虽说老太太把幼仪带在身边教养,可玉仪到底是嫡出,又是个才貌双全的,她心里自然是多了几分喜欢。

封氏那边得了消息,说是姑娘们回来了在老太太这边,又听说老太太满地溜达呢,赶忙把手头上的事情放下赶了过来。她难免要说些担忧之类,让老太太再好好躺躺将养几日的话。

“再躺下去,我这把老骨头就要散架子了。”老太太坐在喘口气,因为不敢像寻常人那样把身体的重量放在腿上,走得有些乏累。

大老爷在外书房看书,得了信也赶过来瞧。老太太见儿子、媳妇儿、孙女儿们都这般孝顺,心里十分的高兴。

“瀚哥儿还没回来?这天也不早了,赶紧打发人去接。锦哥儿有些咳嗽,可好些了?”跟前只不见两个孙子,老太太当然要问问。

封氏听了赶忙回道:“我已经打发人去接了,不过几岁的孩子,同窗在一起聚会能有什么乐子?老太太不用惦记,一会儿保准回来了。明个儿一大早,我就让他来给老太太请安。锦哥儿无妨,吃了药睡下了。”

“孩子出去半夜,肯定乏困,早上就让他多睡一会儿吧。”老太太闻言点点头,见到了睡觉的时辰就让众人各自散去歇息了。

第二天一大早,瀚哥儿果然来请安。老太太见他毫发无损,又问了问昨晚上聚会的事情,这才放下心来。她见瀚哥儿还有些没睡醒的样子,让人抱进去再躺一会儿。

幼仪在老太太这边住,也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她已经洗漱完,过来陪老太太用早饭。这边刚刚把饭菜摆上,大老爷跟封氏就又都过来了。

老太太觉得奇怪,这两个人早晨刚刚请过安,怎么又来了?老大爷掏出两三封书信来,说道:“母亲,这是西边大哥打发人送过来的。因为赶上过年,我又见您身子不好,所以才瞒住没说。最上面这封是今个儿早上收到的,我瞧着是不能再瞒着了,所以才过来一趟。母亲念在自己已经有了春秋,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都盼着您长命百岁,务必不要激动。”

幼仪闻言一怔,随即想到老太太的姐姐在西边住,跟老太太的感情最好。细算下来,那位姨奶奶应该是六十左右,莫非是得了什么重病要不行了?

果然,老太太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她接过书信挨封看,越看脸色越差,看到后面眼圈泛红。

“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老太太埋怨自己儿子,“你知道我跟你大姨母的感情最好,若是这次她真有个……见不到她最后一面,我心里岂能安稳?赶快收拾行李,给我准备马车,明个儿一大早我就去一趟!”

“母亲方才也看见了,西边大哥在心中也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不要急于告诉母亲,怕得就是母亲着急上火。原先在南边老家还好,坐船走个几天就到了。可眼下是在都城,坐马车还要转水路,一晃荡就是十天半个月。偏生我这一阵子衙门里事多,不能一点安排都没有就甩开手走一趟。母亲年事已高,又刚刚摔伤了腰,我怎能放心让母亲独自去?母亲且安心等我三五七日,等我忙完了公事再出发。”

“一日都等不得,还等什么三五七日?”老太太自然是不依,“马上准备,我带着四丫头去!”

“你们一老一小越发让人不放心了。既然母亲执意前往阻拦不住,只好让母亲先走一步,我随后骑快马追上。”大老爷亲自去安排车马,挑选随从。

封氏也说要跟着去侍候老太太,不过是场面上的应酬罢了。老太太让她安心留下照顾好家里,让她没有后顾之忧便是极大的孝顺了。

那边大老爷去安排,这边幼仪哄着老太太吃饭,“这一路上舟车劳顿,若是现在就不好好吃东西,可怎么能受得了?到了西边,姨奶奶见到老太太精神不济,心里难免会不舒坦,对于姨奶奶的病没有什么好处。”

老太太听了点点头,虽然没什么胃口还是吃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