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2/2)

她赶忙过去,笑着回道:“这‘四丫头’已经换成庄仪了,往后老太太要叫我‘六丫头’了。”

“好,好,好。”老太太连说了三个好字,“当初就该一顺着排下来,都是一家人。”

老太太坐在炕上,小小的炕桌上放着账本、算盘等物,陆嬷嬷就坐在对面。幼仪走近瞧明白,心下不由得一动。

“你脱了鞋坐到我旁边来,我教你打算盘看账本。”老太太一边喝茶一边说着。

幼仪闻听一怔,陆嬷嬷笑着说道:“六姑娘还发什么呆?这可是旁人求来求不来的好事。我这算盘还是跟老太太学的,如今老太太竟让亲自调教,保证姑娘一会儿就能学会。”

“老太太亲自教我自然是求之不得,只是有些奇怪,平白学这些做什么?”幼仪顺从的脱了鞋,乖巧的挨着老太太坐下,“人家姑娘都学琴棋书画,没见谁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的打着玩!”

“哎呦,我的傻姑娘。哪个当家主母不会算账?这些东西不比女红、六艺,摆不到明面上。那些嫁到婆家管事的小媳妇儿,一下子就会记账看账本,难不成是突然就会了?必定是在娘家就学了,只不过谁都不把这个当作本事显摆。大姑娘跟安家订了亲,前阵子天天在宁安居一待就是两个时辰,学得就是这样玩意儿。当然还有些为妇之道,六姑娘暂时不用学。”陆嬷嬷的手指在算盘上麻利的一挡,上下珠子分明整齐,一看就是个内行。

为妇之道?说穿了就是如何驭夫,整治小妾,哄捧公婆。大太太生怕玉仪进了安家吃亏,自然要倾囊相授。玉仪倒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大太太下手还要狠绝,从来都不心软!关于这一点,幼仪比谁都清楚。

“丫头,你看好记住了,我只教一遍。”老太太说,陆嬷嬷打算盘,然后老太太讲解。

她们主仆一边核对账本一边教幼仪算盘,倒是一举两得。

上辈子,幼仪身为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小庶女,在娘家的时候自然没有人教她这些东西。等到嫁到安家,只是个人微言轻的小妾,更是摸不着算盘和账本。她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东西,觉得有些新奇。不过她挺聪明,瞧着老太太她们算了几页别摸着门道了。

老太太见她似乎会了些,便换她打算盘。刚开始肯定会出错,还在有陆嬷嬷在一旁盯着。渐渐,她的手指灵活起来,又快又准。

“还是六姑娘天资聪明,想当初我跟着老太太学的时候挺费劲。我足足学了七八天,还是没有姑娘现在熟练。”陆嬷嬷笑着夸赞道,“本来我还想着自己老眼昏花,核对这些账本生怕出错。如今有了六姑娘,我可轻松多了。”

“算账可不止会打算盘这样简单。”老太太别有深意的说着,她让幼仪细细得看账本,教她如何记,怎么看收入、支出和结余等等。

幼仪很虚心认真的学,把老太太的话都记在心里。

“这记账最主要的是要心里有本帐,陈芝麻烂谷子都得有印象。不然突然用到什么,光是翻账本就得一阵子。不要求页页都记得分明,最起码都知道个大概。而且根据我多年的经验,这账本最好有个目录,每一页下面都标上页码,这样查找起来就更快捷了。”老太太是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她早年就做生意,对于记账自然是有自己的心得。

幼仪跟着老太太核对了三天的账本,结束之后算盘打得啪啪直响,账本更是看得明白。她发现每个人记账都会有习惯,二太太和大太太记得账就不一样。

大太太记账喜欢用黑色表示收入,朱色表示支出,看起来很分明;而二太太记账喜欢分成几大部分,收入分为田庄、商铺、租金,支出分为府内和府外,有红白喜事必定会用粗笔标识出来。她们二人的账本各有千秋,让幼仪受益匪浅。

账目核对清楚,自然是一文不差。老太太趁着三个儿媳妇一起过来请安,把账本交给大太太,这次是正式宣布大太太当家。三府所有支出,都要先向大太太请示,得了对牌才能去账房或是库房提取银子和东西等物。大太太又假意推辞了几句,随后才接了账本。

金家三房这回就彻底在一起过日子了,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生出什么事端来!

☆、第一百一十六回 诊脉

常存她们新婚,要在都城另外置办几桌款待亲朋。二太太的女儿萱姐儿提前来了,一来是热闹热闹,二来是娘家迁新居过来认认门。至于她此行的主要目的,只有少数人才知晓。

不管如何,二太太看见自个闺女十分高兴,等萱姐儿拜见完各位长辈,就拉着她进了房间说体己话。

“你婆婆和相公没说什么吧?”屋子里没有旁人,她们母女自然是有什么就说什么。

“她们能说什么?即便是我不说明,婆婆也该猜到我此行的目的。她们家巴不得我早一点怀上,自然是十分愿意我来。”萱姐儿面对母亲,卸去浑身的防备,露出一丝愁绪和疲惫,“我婆婆做主把那两个贱婢的避子汤停了。”

二太太闻听一怔,想要说什么,随即又咽下去。同样身为婆婆,若是自己的儿媳妇儿进门三年肚子还没动静,恐怕她也会做出相同的决定。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你公婆也太不知道感恩。你们分家才多久,忘了你在里面的功劳了?”虽然二太太能理解萱姐儿婆婆,可到底是心疼女儿,为女儿抱不平。

萱姐儿闻听回道:“正是因为分家的时候依了我的主意才,婆婆才心有愧意。婆婆说了,不管是谁生下男孩,都会去母留子,然后把孩子放到我跟前养。我才没有那样好忽悠,自然是先答应下。我接到母亲的信来都城,她们指不定多高兴呢。就先让她们乐呵乐呵,等我腾出手再收拾她们!”

“当然不能让她们生出庶长子!即便是放在你身边也不成!俗话说得好,狗肉贴不到羊身上。孩子长大知道一切,反而会把他亲娘的账算到你头上,到时候离心离德没有什么好结局。”

听了二太太的话,萱姐儿点点头,“我跟母亲想到一处去了。母亲放心,她们怎么都生不出儿子来!我来都城走这一趟刚好避嫌,即便是生下女孩她们也活不成!”说罢眼中闪过一丝犀利。

“姨娘这玩意儿是府中的调剂,多不得却也不能少。”二太太听见她有对策稍微放下心来,“所以压制住老人,比进来新姨娘省心,最起码不用费多少力。你嫁过去快三年,这肚子一直没有情况,还是少沾些血腥给自己积些福分。这次你到都城来,索性就多住些时日,这里高明的大夫多。”

“怎么?母亲不是说大伯请了御医给我诊脉吗?”萱姐儿一怔。

“御医是得看,不过也要看看其他大夫。我知道都城有位李大夫,年纪虽然不长,却是后起之秀。最主要的是他没有那些白胡子老头迂腐,敢说敢下药。你六妹妹喝得药里被人使了坏,就是他给瞧出来的。虽然老太太封锁了消息,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二太太远在老家,却手眼通天,竟然连这些秘闻都知晓,不得不说有些手段。

“究竟是怎么回事?”萱姐儿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挑起来,漫漫长夜,权当是听戏了。

二太太也愿意跟女儿说说,好让她多长些见识,免得被人家害了还不知道。母女二人躺在一张床上,一直说到快天亮才睡去。

第二天,传来了老太太不舒服的消息。原来,昨个老太太高兴多吃了几口饭,没想到积了食。大老爷听见亲自去请大夫,竟把宫里面的御医给请了过来。这面子可够宽,能看出金家现在是不同于往日了。虽然常在娘娘姓利,却是从金府出去进的宫,幼仪又得了皇上御赐的匾额,金家的行情是水涨船高啊。

虽说之前就定好假装给老太太诊脉,可没想到老太太竟真的病了。可见老天爷有灵,吃盐的嘴巴不能乱说话,好的不灵坏的灵!好在老太太没什么大碍,御医给开了消食健脾的药丸,和水喝下去,两丸就能看见效果。

萱姐儿一大早就在东跨院候着,利姨妈得了消息也赶了过去。不为旁的,只因这位御医是妇科圣手,最擅长保胎。前几日皇上等人从避暑山庄回来,同时传出个好消息,宛常在怀孕了!这让利姨妈喜极而泣,若是能平安生下皇子,宛若在宫里面的日子就越发好过了。听闻太后和皇上都十分看重她肚子里的孩子,特意命这位李御医照顾这一胎。利姨妈知道李御医今个儿过来给老太太看病,岂能不过来瞧瞧?

这位李御医今年五十开外,他的大儿子跟大老爷是朋友。又因为宫里面的常在娘娘,所以才答应来金府走这一趟。

他先瞧瞧萱姐儿的气色和舌苔,又询问了几句,萱姐儿到底是年轻媳妇脸皮薄,都是贴身丫头回答。原来这萱姐儿自打初葵之后就没个规律,葵水三五月来一次是常有的事。刚开始吃药调理还好,停药之后能自己连续来几个月。现在竟不吃药就不见红,或者是一小月淋漓不净。

二太太听见这些眉头越发紧锁,她虽不懂医术,却也知道这情况不妙。

果然,李御医细细诊过脉,片刻方说道:“少夫人从初葵到如今已有六年之久,药不对症致使病情加重。如果在得病之初就用心调理,不出半年必然痊愈。可现在……”

“大人,您是妇科圣手,还请想想办法。再金贵的药我们也吃得起!”二太太有些急了,此言一出方知说错了话,赶忙停住不再往下说。

“夫人别急,听老朽把话说完。”李御医忙说着,“少夫人的病不是不能治,就是要耐下心来调理。民间百姓常说,得病多久,去病也得多久。又有‘病

病也得多久。又有‘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话,可见去病根不是着急的事。我开个药方,先吃上一年再诊脉。”

“依李大人所言,我这孙女的病得五六年的功夫才能见好?”老太太闻听追问着。

“差不多。”李御医点点头,“调理好了,母体健康,才能生下健壮的孩子。”换言之,如果着急要孩子,恐怕即便能怀上也不会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