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2/2)

林灯本来只是觉得方氏处事不公,想要演演戏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已。她从来就没把方氏当成过自己的亲妈,所以她心里并不会真的伤心难过。

可也不知道是不是她这一番话调动了原主的情绪,说着说着,林灯还真的控制不住地掉起了眼泪。

方氏见她这样,又是自责又是心疼地说:“婉儿,娘错了,你别哭了,都是娘不好!娘答应你,给你分红好不好?”

方氏说着,便抱住林灯的背,跟着她掉起了眼泪:“傻孩子,原来你在婆家过得那么苦,你怎么都不和娘说呢?娘真的不知道姑爷没给你钱的,他怎么能这样啊,又让你去读书,又不给你学费,读书那么贵,他这是根本就没把你当成妻子对待啊!”

“娘,我知道您在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不想让您再为我操心……就没提姚家的那些烦心事。”林灯委屈地说:“来店里帮忙,我当然是为了帮您的,拿一部分分红,那也是我和妹妹应得的,所以我才会和您说。您要是因为这个,就怀疑我来帮您的目的,那我就是死了,以后也不会再和您提半个字了!”

“呸呸呸,什么死不死的,太不吉利了。婉儿你现在手上的钱还够吃药吧?”方氏说着,眼泪竟越掉越凶,“要是不够的话,娘给你……娘都给你,你好好儿的就行。”

林灯本来是有些责怪方氏的,可是见方氏哭得眼睛红红的样子,只能在心中发出一声无奈的长叹。

无疑,方氏还是爱林淑婉这个女儿的。只是她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太深,总是下意识地把儿子放在了第一位。

林灯相信,如果林淑婉真的没钱买药了,方氏就算是倾家荡产也会给她治病的。

不过过去的林淑婉从来都不和方氏诉说自己的委屈,让方氏几乎忽略了自己这个大女儿的诉求。

又或者说,林淑婉本人根本就没有什么诉求。就像方氏之前说的,林淑婉一心只想嫁给她的“青梅竹马”启安哥哥,然后为姚启安生儿育女,为姚家当牛做马……

林灯却没那么好的脾气,一个劲地隐忍。不是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吗,她现在终于算是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和方氏谈妥之后,时间已经不早了。方氏出于愧疚之心,要留林灯在她这里吃晚饭,被林灯婉拒了。

方氏被拒绝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女儿更加热络起来,亲自送林灯出了门,上了林家的黄包车。

林灯回去的路上就在想,人性……真的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啊。

……

与此同时,上海租界。

《杭城日报》的总编谈聪健兴冲冲地走进了一家西餐厅,在身着西装的侍者的带领下来到一个铺着白色桌布的方桌前。

二人桌对面已经坐了一个年轻男人,谈聪健来时,他正在看一份报纸。

听到响动之后,男人便放下报纸站了起来。还未来得及说话,谈聪健便冲上去抱住了他:“凯哥,你可算是回来了!”

萧凯比谈聪健小一岁,但他成绩优异,曾经跳过一级,与谈聪健是同一届的同学。

加上萧凯从小思想成熟的缘故,不仅是谈聪健,许多其他比他大一些的同学、朋友都会叫他一声凯哥。

短暂的拥抱之后,谈聪健便放开了萧凯,左右看了看他说:“还好还好,总算是安然无恙!我可真是不明白了,明知道欧洲在打仗,你还要去那边留学,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萧凯浅浅一笑:“我这几年可是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好好好,算你厉害!总之你平安回来就好了!”打完招呼之后,两人便分别在黑色皮沙发上坐了下来,点了餐。

欧洲路途遥远,来往不便,自萧凯中学毕业之后出国已经三年过去了,这还是谈聪健自三年前将他送上离开上海的船后头一回见到好友,忍不住好奇地打量着他:“凯哥,欧洲是不是不晒啊,你怎么一点都没黑,好像还比过去白了一点?”

听到好友的问题,萧凯的食指抵住一侧的剑眉,无奈地笑道:“几年不见,你的关注点就在这上头?”

“不是啊凯哥,不怪我说,你现在也长得过于英俊了一点吧。在欧洲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姑娘追?有没有交女朋友?”

萧凯不动声色地说:“你们家的报纸,原来是八卦小报吗?我今天来可是和老朋友叙旧,不是来接受采访的。”

谈聪健笑道:“我们家报纸可是正经的日报,不搞那些花边新闻的。我这不是作为朋友关心你嘛!不过采访的事情,你还真是要认真地考虑一下。要是你能接受我们《杭城日报》的采访,那一期的报纸肯定能卖脱销!”

“就知道你在这儿等着我呢。”萧凯瞥了眼谈聪健随身提着的文件箱,浅笑道:“拿出来吧,先让我看看你的报纸做的怎么样了。”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掉落10个红包~

默默刚完结一本双开的现言,然后赶上这本入v,存稿用完了,所以这两天更新时间没有固定。以后都尽量在早9点或者晚上18点更新,如果双更的话就是早上9点,晚18点,其余时间基本上是修文,三更看缘分么么哒。

放足

第二十八章 放足

谈聪健早就准备好了, 听萧凯这么一说, 他立马便从手提箱里拿了几份他来之前精心挑选出来的报纸。

“嘿嘿,本来我不想一上来就谈公事的,这可是你主动要求的哦……”

萧凯听了, 笑着看了好友一眼,没有多说什么, 而是接过报纸翻看了起来。

“怎么样?”几分钟之后, 谭聪健略显忐忑地问道。

“还不错,和你之前寄给我的那几份报纸相比,排版清晰、整洁了许多, 稿件的质量也有进步。”

“呼——”听萧凯这么说, 谭聪健明显松了口气的样子,“听你这么说, 我心里就有谱多了。怎么样,考虑一下,要不要接受我们报的采访?”

萧凯年纪虽轻, 但他写作已经有好几年了。他属于天赋型作家,十六岁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便在上海文坛引起了的轰动。如今他的笔名更是在整个上海、甚至全国都赫赫有名。

不过, 萧凯为人非常低调,生活中知道他就是闻说的人并不多,谭聪健就是其中之一。

前几年萧凯在国外, 没人能采访的到他,如今他回来了,而且还是提前完成学业归国, 所以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并不多……谭聪健想着自己若是能拔得头筹的话,一定能引发不小的轰动,甚至把《杭城日报》卖到外地去都不一定。

只可惜交情归交情,提起采访的事情,萧凯还是摇了摇头:“你们家的报纸比较生活化,与我的风格不大一致,还是算了吧。”

谭聪健听了,不由露出失望的神色来。

“不过我回国之后有些感悟,倒是可以写一些和你的报纸风格类似的文章投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