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 第242节(1/2)

杨志标:“怎么了,这个人身份有问题?”

卫子英踩着自行车:“不是,我就觉得他面善,想弄清楚他是谁。”

这种眼熟,在卫子英听到这位歌手的名字时,便想起来了。

这个苏栾旭竟有三分像她沈兰表姐,可看他的年纪,他又比沈兰姐姐还要小三岁。

年纪上有些对不上来。

她大舅比她姨年长五六岁,她沈东表哥今年都三十一了,大舅的孩子怎么着也是过了三十的,不可能才二十岁。

这个年纪,说是大舅的孙子又太大,说是儿子又太小,得再调查一下才成。

杨志标蹙眉:“他是湾湾那边的人,不大好调查。”

卫子英:“不用调查别人,就弄清楚他的父母姓名就成。”

杨志标一听卫子英让他调查的方向,脑中灵光一闪,突然想到这位苏栾旭为什么眼熟了。

这看着,不是和沈兰有几分像吗?

莫不是,这个人就是苏家遗落在外的那位苏壮志同志的孩子?

杨志标问:“你怀疑他是你大舅的孩子?”

卫子英点了点头:“但年纪有些对不上。”

杨志标:“我回头调查一下。”

二人说着话,骑着自行车来到了银行。

江省降温厉害,还下了雪,街上白茫茫一片,大家都缩在家里不出门,银行也冷清的很,里面空空荡荡,除了工作人员就再没其他人。

华国这几年计算机掀起的快,银行系统也跟着升了级,卫子英查账很方便,把存折递给窗口前的人,等了几分钟,存折上就多了好几页的明细账目。

三张存折上,卫子英的存款差不多有十八万了。

这个年头,一个家庭能存上一万块钱就算多的了,但卫子英这儿,却足足有十八万……

卫子英高兴,小脸都笑开了花。

她把存折装兜兜里面,然后笑眯眯地骑上车往家里赶。路过影碟店的时候,那租影碟的店里,还在放着苏栾旭的歌。

卫子英看了一眼影碟店里的电视,然后侧回脸,踩着车回家了。

回家后,卫子英又给潘玉华打了个电话,告诉她自己这边有多少钱,问她够不够,不够的话,她可以给她爸妈打个电话。

这几年,她爸妈的家具厂老挣钱了。

现在西口市就只有他们一家家具厂了,原来的家具厂倒闭了,地皮都被政府转卖给了别人,原家具厂已经成了食品厂。而北山家具厂有他爸的手艺支撑,名声在盘州那一片挺大的,玉华姐钱要不够,她家可以支持一点。

卫子英这个提议,潘玉华没接。

她和吕秀两个也有钱,要实在不够了再想办法。

挂了电话,卫子英在沙发上躺了一会儿,便去了书房看起书。

这些书都是她从图书馆借出来的有关化学生物方面的书,既然决定这个寒假去偷师,那就得先准备着。

卫子英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这能力只是在记忆力上,而不是在理解上面,她这次看书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边看,一边去理解吃透,而是准备先把这些知识全记住,以后有机会了再来融会贯通。

时间匆匆,几天后科大就放了寒假。卫子英也趁这几天时间,把冯秋露介绍给了军工院的那位老教授。

这位老师听到冯秋露是封老师从小带大的徒弟,眼里露出惊讶,卫子英都还没怎么说呢,他就将人直接给收了。

并说,封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绝不是只会读书的学生。

也是到了这会儿,卫子英和冯秋露才知道,她们那个在西口市各科都能教的封老师,竟在老一辈科学家里面,名声这么响。

据说,这位封老师当年在未出事之前,就是数学界的泰山北斗,但自从她和她老伴被下放去了牛棚后,她似乎就心灰意冷了,哪怕后来平反了,也再不踏入学术界。

卫子英有点懵。

她一直知道封老师在数学这一科上,有着常人没有的积累,但却没想到,这位老师竟厉害到只是一个姓,一个名,就能让军工院的老教授破格把她的徒弟收录进去。

卫子英惊,冯秋露也惊。

惊过之后,两小姑娘面面相觑……

寒风瑟瑟,学校放假了。

卫子英前脚离开学校,后脚杨志标就把她送去了她大姨的公司……

她大姨的公司在江城郊区,卫子英这一过去,怕得过年才会回来。

江城把郊区规划成了新兴区,这边建了不少厂区,连苏凌云以前盘下来的那家电子厂,都搬到了这边来。在距离郊区更远处,还有一家医药公司。

不过这只是总公司,药厂没在这边。

卫子英来了新兴区,倒是挺适应这边的生活的。每天起床就跑到公司的实验室,跟那个外聘来的专家打下手,整理资料什么的。

她只能在这个实验室呆一个寒假,不想冒头,苏凌云只给这个专家说,这是苏家的后辈,对化学生物很感觉兴趣,所以先来见识一下。

这专家喜欢当老师,看卫子英还没正儿八经学生物,就对生物这么感兴趣,偶尔也会指点一下。

眨眼便到了腊月二十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