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1/2)

顾淮之还不知道他早已经在使臣心中有了姓名,正想着把手头上的事务处理好后再去鸿胪寺那边逛一逛,结果没想到,他还没去鸿胪寺,使臣先来找他了。

来拜访他的焉渠使臣是西域使臣们推选出来的代表,焉渠国目前算是西域诸国中实力最强的几国之一,境内多宝石金矿,出了名儿的富庶。

在顾淮之眼里,这就是待宰的…啊呸,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可以一起合作挣小钱钱的好客户。

焉渠国使臣这次来就是想试探一下顾淮之的口风的。他们之前打探了一下鸿胪寺官员们的想法,结果这帮官员完全没有要恢复通商的意思,只一个劲儿地让他们听什么礼部的官员们的吩咐,练好礼仪后进宫面圣。焉渠使臣还用了点心眼才跑出来见顾淮之。

当然,他也不会直说我们想通商,而是提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又说自己这次就是走的丝绸之路进入大齐,那路还挺平坦,都不用怎么修。

顾淮之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时猜到了他们想通商的心思,心中也是一喜。

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潜在客户立马就要成为大客户了,完美!

不过谈生意就得看谁最能绷得住,顾淮之已经猜到了对方的心思,也看出对方现在心情有些忐忑,既然这样,顾淮之就更不能直接表态了。

多抻一抻才好谈条件嘛。

再说了,恢复通商也是大事儿,必须得元熙帝点头,顾淮之现在也不能露出什么口风,客客气气地将焉渠使臣送走了。

使臣进京后拜访了不少官员的府邸,焉渠使臣来找顾淮之这事儿,就如同一滴水掉入江河之中,溅不起一点水花。

等到使臣们的规矩礼仪都学得差不多了,元熙帝才正式设宴招待了他们。

不得不说,使臣们带来的礼物还挺丰厚,各类珍珠宝石不说,还有几株一人高的珊瑚,华丽的羊毛制品以及琥珀等物,很是让人瞩目。

平白多了一堆宝贝,元熙帝心中也畅快。更让他高兴的是,这些小国来京朝贺,正可突显他的帝王气象。这两百多年来,中原大乱,西域诸国可没派过使臣前来朝贺过,现在他登基不到十年,天下太平,万国来朝,这不就意味着他正是真龙天子,受命于天,才有如今这番盛世景象?

早些年元熙帝琢磨着自己自立为帝的时候根本没想那么多,就是单纯的不想听傻逼命令瞎做事,名声不名声的,都不如手中的权利实在。现在当了皇帝,元熙帝倒开始有意识地刷名声了。真龙天子的名声总比乱臣贼子强多了不是?

所以元熙帝心里对焉渠等国十分满意,觉得这些小国非常识相,回头可以多给他们一点封赏,让他们带回去后给他们的国王也开开眼,知晓大齐如今的繁华盛象。

使臣们特别会看眼色,又因为经常经商,练就一身绝妙的拍马屁功夫。反正拍马屁又不要钱,要是多说几句好话就能换点好处,使臣们能说上三天三夜都不带休息的。

这么直白的彩虹屁,听得其他官员都觉得脸红,心中唾弃这些使臣果然是边陲小国,上不得台面,实在毫无风骨。

但元熙帝听得爽啊!被人拍马屁本就是一件心情舒畅的事儿,拍马屁的人是他国使臣,那心情的愉悦度也要翻上一番,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元熙帝心中暗爽,对使臣们也愈发大气。

使臣们立即顺杆爬,恭敬地提出通商的要求,话说得也十分动听,“我国国主一直仰慕中原繁华,每每听闻当年商队进京谈及天.朝上国如何尊贵繁荣,便一直心向往之,恨不能亲自前来拜见陛下。奈何胡人作乱,商路被弃,双方不再通商,我等各国皆深以为憾。如今陛下之名响彻寰宇,威震八方,何不再通商路,让我等边陲小民也知晓天家气象。”

鸿胪寺官员心中忍不住嘀咕,这拍马屁的功夫可真是见长,相比起之前刚来京城是夸人变骂人,这是多么大的长进!把这帮土鳖改造成这样容易吗?这都是他们鸿胪寺的功劳啊。

元熙帝颇觉意外,不料各国使臣进京还有这番打算。不过元熙帝是个稳重的帝王,哪怕使臣们的彩虹屁吹得再好听,元熙帝还是稳住了,不疾不徐地说道:“此事事关重大,尔等不如在京中多住些时日,等事情有了决断后再回国复命。”

使臣们也没打算这么早就回去,京城里的好东西这么多,他们都看花了眼,还想再逛一逛,多带点东西回去,转手卖出去都能赚好大一笔呢。

二道贩子当久了,见了什么好东西就想着转手卖掉,都成为了他们下意识的想法了。

使臣们开开心心地逛着街,满朝文武却因为他们的话开始打嘴炮。

这几日的朝会,主题都是要不要同西域恢复通商。

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双方互不相让,打了好几天的口水仗,一边说通商有利,可再现当年武帝景象;一方说偏远小国能有什么好东西,我大齐疆域辽阔,什么东西没有,何苦费劲儿再去那些破地方通商?

在大齐官员心中,除了京城,其他的地方都是穷地方,不值一提。自己国土境内尚且如此,远在西域的诸国就更不用说了,那就是蛮夷之地,尚未开化,做什么跑去那些荒芜之地呢?这么长的商道,路上的花用不要钱的?钱倒是小事,带着那么多货,路上有人杀人越货怎么办?就算路上没有劫匪,一路气候多变,不幸染病了怎么办?那边的医疗水平可不怎么样,风险未免也太大了。

顾淮之一直没出声,听了几□□堂骂街,直到冯克己站出来支持恢复通商被喷了后,顾淮之才站出来帮忙,认真地给他们上了一堂经济课。总体思想就是通商血赚,经济流通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别就想着把银子藏起来。不信的话,看看青州,大好例子摆在那儿呢。

他一开口,反对派的声音就弱了不少。主要是说理论反对派说不过他,实际操作就更不用说,有青州这个现成的政绩在,谁在这方面都不如顾淮之说话有分量。就是那句话,你行你上。不能像顾淮之一样治理出另一个青州,那就没底气反驳顾淮之。

不过顾淮之也没把对方踩得太狠,转而提道:“此次陛下给诸国使臣的赏赐极为丰厚,不如这样,朝中派使臣和兵将保护使臣回国,顺便带上一些茶糖和绸缎布匹,看看进项如何再做决定。”

这话一出,反对派又炸了,跳脚道:“我等天.朝上国使臣,怎可做商贾事?”

顾淮之无奈,死要面子活受罪,脸皮不厚一点怎么赚钱啊?话虽如此,其他人的心还是安抚的,顾淮之也只能温声劝道:“我这话并非是让诸位做商贾事,而是让边陲小国知晓我大齐地大物博,各色物品应有尽有。陛下的赏赐,小国国主不敢乱动,如今派使臣再带部分东西前去交易,便是让他们知道我大齐富有四海,做出来的东西亦是巧夺天工,让他们长长见识。这等宝物,赏赐一次是给他们国主面子,难不成还要接着白送?堂堂天.朝上国,该是边陲小国给陛下上贡,哪有陛下白送他们东西的道理?”

这话乍一听好像没毛病,反对派却总觉得哪里不对,正要再辩上一辩,元熙帝却已经拍了拍龙椅扶手,点头道:“好了,诸位别再吵了。顾侍郎此话有理,如此便派使臣去西域诸国走上一遭,也好向他们彰显一番我们大齐泱泱大国的气度。”

元熙帝可不是给人白送钱的傻子,当初打天下的时候,要不是有梁朝宝藏在,他能不能把这天下打下来还是两说。银子的重要性,他可比这帮一提银子就觉得臭不可闻有辱斯文的酸儒懂得多了!

顾淮之的提议真是说到了元熙帝的心坎上,没错,朕才是天下之主,偶尔赏其他国家一点东西,那是帝王的恩惠,哪有把白送别人东西当成寻常的?这帮东西,真是不知道银子的重要性,可劲儿霍霍东西。

冯克己对顾淮之也非常满意,很好,这才是户部侍郎该有的样子,进了户部,谁会嫌弃银子多啊?蚊子再小也是肉,就该这样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不然怎么让国库变得更丰盈呢?

包括元熙帝在内,所有人都不觉得这回去西域会赚很多银子,最多就是不亏本,能显出天家威严就是。

结果万万没想到,大齐使臣回来时,那叫一个大丰收。使臣自己都恍惚了,别人问他,回话的时候脑袋还是晕乎乎的,“你们是不知道,我们这边一个普通的小白瓷杯子,一般卖个二两银子也就够了,到了那边,最低价二十两银子,要是有心,五十两银子都卖得,更不用提更为精美内务府所造的东西。那真是一转手便是十倍百倍之利,简直吓人。”

焉渠那边多金矿,金子不如大齐购买力强,但金银本就是硬通货,这样的环境下,前往西域的使臣只恨自己带的东西不够多,赚少了!

他们这一趟就带回来了近十万两金子,这般厚利,便是之前一直跳脚反对通商的官员也都没了声。谁能跟这么一大笔银子过不去呢?更何况,这可不是金子,而是一座金矿,他们再反对,那就是蠢了。

元熙帝大喜,当场决定与西域恢复通商,一应事务皆由顾淮之负责。

这么好的立功机会,又落在了顾淮之头上,其他人心中难免泛酸。但是酸也没用,谁让顾淮之力排众议,最先提出派出使臣过去交易的呢?

人跟人,当真是不能比啊!

第111章 商谈

顾淮之接了谈判通商的活,心里可高兴了。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老本行,谈生意嘛,他最熟了!

西域那边收到消息后也很激动,这一趟果然没白走,这不,商路又可以继续再现当年的繁华了!他们可是从小就听着家中先辈讲的中原故事长大的,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原简直就是神仙才能住的地方。这次进京的使臣回来又继续吹了京城一波,更加加深了这种西域对中原的好印象。另外,之前大齐使臣带来的精美物品也起了大作用,天知道那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瓷器是怎么做出来的,那温润的光泽,细腻的触感,还有上头那让人细微繁复又精致的花纹,都让他们想感叹一声这真是天上的神仙才能做出来的东西。更不用说触之柔软光滑,如母亲怀抱温暖的华美丝绸,那简直是天上织女的手艺,不是他们这等凡人能够想得出来的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