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7节(1/2)

见木白直瞪瞪地看着被他拿出来的巴掌厚的一叠书稿,眼神热烈得快要烧起来,王老先生不疾不徐地在上面加了把柴:“这里头有为何独独汉人的僧人不能吃肉的原因,徒儿难道不好奇吗?”

木白瞪圆了眼睛,先生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以为他会像是小童一般上当吗?

老先生转脸看向了木文:“文儿哪,你未来半年的睡前故事先生可都是交给你阿兄了哦。”

木文原本听得有些懵懂的表情顿时严肃了起来,小孩一捏小拳头,看向木白的小眼神一下子biubiubiu 射出了一排小星星。这还不够,木文小朋友还扯着大嗓门奶声奶气说道:“听阿兄说故事!”

……我觉得这真的大可不必。

木白的眼神瞬间就死了,他看着自家全身除了胡子是白的,内外全都黑透的先生嘀咕道:“我发现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好奇……”

但木已成舟,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惨遭布置功课的木白乖乖地和王先生躬身道别后,怏怏地牵着弟弟的小爪子向家的方向走去,那小背影看上去别提有多萧瑟了,看得路过的尔呷都有些于心不忍啦。

“先生,这样好吗?”提着一个纸包的尔呷转到王先生背后扶住了他,同王老先生一起看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离去的背影,有些迟疑地问道,“您上次不是还说,孩子还小嘛。”

“正因为孩子还小——”老先生单手背后,迎风而立,很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说出来的话却格外冷酷无情,“现在不打就来不及了,你这个做师兄的也得长长心,别孩子长歪了都看不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赶紧趁他没长大rua他!

民族这个概念是动态的。

汉族这个称呼严格来说起源于西汉,不过当时叫做“汉人”在汉王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原本的华夏人(中原人)和蛮(湖广一带)夷(浙江福建苏州等沿海一带)戎(西安以西)狄(河北以北)混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国家,这时候如果再搞地域的话就不利于地方团结,加上当时大家的敌人就是北方的匈奴,而匈奴又和北狄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么一丢丢关系,所以为了齐心协力一起抗匈,区别敌我关系,大搞民族团结,当时就出现了汉人和匈奴人这个称呼。

最后就是只要你拿大汉国籍你就是汉人啦!

这个概念主要是西汉早期,后期的云南、南越、西域还有福建地区归入汉国之后也没搞名族概念(因为那时候匈奴已经被打成小饼饼了没必要搞宣传),这也是为啥汉族人多居于中心地带的原因,其实大家本来都可能是汉人,只是打了个时间差,就有了少数民族=w=

民族这个概念其实是舶来品,中国长期以来处于较为稳定的统治共居阶段,很少有人拿这东西做文章搞战争,当时要造反要反动的一般不会拿这个做文章,大家都是举清君侧想着翻身当皇帝统治全国,哪会搞什么民族独立民族自治就想着做一亩三分地土皇帝这么小家子气的事情(不是)所以“民族”这个概念还真没诞生,是差不多到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才真正出现,和“汉人”出现的原因一样,都是为了增加大家的归属感一起抗侵略。

所以“汉人”当时把蛮夷戎狄包进来,“中华民族”则是把所有接受过儒家文化洗礼,在内心承认自己身份的人都包进来,也包括当时的满人。

等到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普查,56个民族才真正有了概念,在此之前很多少民自己都搞不清楚周边有哪些族,还有同一个族会有2个3个称呼,然后分开后聚居后就又变成2个族或者3个族的事情,所以当时根据文化传承进行了大工程的梳理和整理,顺便还有将他们的民族翻译成汉字进行文化记录等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比如壮族以前就叫僮族、撞族,改名时候就选了个寓意好的同音字“壮”这样的例子有可多,感兴趣的话可以撸个论文哦!我知道你们都在论文期啦哈哈哈!!!

咳咳

除了民族概念外,国旗国徽国歌的概念其实也是近代才有的,一直到清政府时期为了外交活动方便,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国旗。

不过别觉得这是咱们落伍,咋说呢,你们想想要国旗的时候是啥时候,国际上亮相,以平等的身份和别的国家进行外交联系的时候,但以前我们国基本上都是天朝上国,周边国家不是藩属国就是对立国,哪有面对面平等交流的时候。

而且自进入大一统后,中国历代都体量庞大,说出去不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哪个国家,自然也不用拿个国旗增加记忆点和提醒别人了。

实在有必要的话,挂个写着【宋】【明】【清】表示下国别的旗子就成。

国旗之所以都是图案,其实就是因为图案比文字更容易记忆,但当时的亚洲没人不识汉字啊,不认识就是你没文化,被揍了都怪不了别人,自然没必要动脑子去设计国旗的图案了。

……否则我估计朝堂上的士大夫会打起来,如果再加上国歌国徽的话……我觉得皇帝会头痛死(缩手手)如果有国旗,那基本图案应该就是龙戏珠之类的,大家都被布置过画国旗的任务吧?想想要是当年的学生也被要求画国旗,那是怎样的噩梦哟!

……咦,好像也挺有趣的。

第9章

因为给师弟求情却惨遭殃及的青年无辜地摸摸脑袋,很有些不知所措。就见老人一摆手转身哒哒哒就往屋里走,一边走一边还问:“你手里提着什么?不是同你说过不要在我这儿浪费钱了吗?你现下有了家室,照顾好自己家才是正经。”

“先生,”尔呷忙快走两步追上自家老师,解释道:“这是我从南边才买来的普茶,据说此茶在藏地卖得很是不错,我想将它卖到中原试试,但您也知道我是个木舌头,所以还想请您品鉴一下。”

“……咳,既是有正当理由的,老夫就帮你这个忙,你且点来试试。”被拍马屁的小老头顿时有些得意,他假意掸了掸身上的尘土,迈着骄矜的步伐入屋,后闲闲地坐到了小板凳上。

(咳咳,年纪大了,正坐这种姿势太为难老人家这把子破筋骨了,不需要装样子的时候还是胡凳比较舒服哟!——王老先生语)

但老先生的表情却在看到学生下一步的动作时僵硬了下来,——只见尔呷打开水壶,简单粗暴地抓了一把茶叶便投了进去,随后竟是直接放在火上煮了起来。

还未等老先生反应过来,尔呷又将水壶提离火炉,快速将茶水注入杯中送至王老先生面前。

青年笑得有些憨厚:“先生,这是当地人的吃茶方法,您不如试试,算是吃个新鲜?”

王老先生有些僵硬地低下头,看着茶杯中尚未完全舒展开的茶叶以及色泽浅淡的汤水陷入了沉默。

这位虽然在元政府统治的时代出生,但因出生地在南宋旧都,受到不少前宋遗风熏陶,所以能够熟练掌握宋朝点茶技能的老先生伸向茶杯的手微微颤抖。

糟蹋啊,糟蹋啊!!

但是学生都是自己收的,自己也的确不曾教授过这方面,怨不得别人。

老先生捧起茶杯的时候,眼角有了一滴晶莹闪烁。

就在那厢正在尝试新吃食的时候,木白这边依旧顶着一片乌云在路上行走。

云南虽地处南方,但由于是高原气候,冬季寒冷,所以本地种植的稻米还是一年两熟。

别看驻扎在昆明的元政府不太管事,实际上他们牢牢把持住了云南的盐矿收入,而且在收税上一点都不含糊。而且这里地处偏远之地,各种生活资源都要加上运输成本,采买起来并不便宜。

所以,种种因素叠加之下,云南人民的生活压力其实还是挺大的。

即便当地人多半都会在稻谷的轮作之间也会插播些别的经济作物补贴家用,但他们的生活也依然谈不上富足。

所以,为了节省开支,当地和北方很多谈不上富裕的城市一样,实行的是传统的一日两餐制。

早餐在早上十点左右,晚饭则是在下午四点,所以,别看木白他们刚刚用过早膳,其实现在已经是日上三竿的时候了。

这时间稍微有点尴尬,往常这时候他应该是已经做完家务开始预习功课了,但是现在木小文那画着地图的小被子还泡在木桶里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