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6(2/2)

丁寿托着腮摇了摇头,道:「文字狱的事就算了,太他妈下作。天下人等

若连写文发声都究之以罪,不得畅所欲言,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

可人由衷赞道:「老爷之言大善,国朝百余年来未有因文字获罪者,先帝

时又曾颁《问刑条例》,不因言杀人载有明文,岂可因一车霆而开此风。」

************

这话还真不是可人姑娘洗白大明朝,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到朱由检对书籍印

刷和文化传播都持开明态度,更别提什么文字狱了。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摘引《闲中今古录摘抄》,说杭州教授徐一

夔上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其中「光」、「圣」

等字眼触动了曾经当过和尚的朱八八那脆弱的小心灵,结果马屁没拍好被咔嚓

了,可实际上朱元璋人都驾崩了,那位被砍了的徐一夔还在活蹦乱跳的当官呢

;另外一位名僧来复被杀是因为卷入了胡惟庸谋反案,而不是写个「殊」字,

被扣上了「歹朱」的罪名;至于帝王名讳,单书一个字不算犯忌,而以大明皇

帝取名字的生僻度,想触忌的机会基本没有,到了明末特别是末尾那两朝倒是

出现了避单字讳,不过总体而言,按明人沈德符的话来说:避讳一事,本朝最

轻。

当然,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也不是一本书都没禁过,总会有大臣跑过来说

某某书怎么怎么不好,比如《剪灯新话》、《金瓶梅》之类的黄色书籍,士子

不读圣贤书全抱着这玩意交流,得禁;山东一帮农民跑梁山上求招安,还不是

看《水浒传》看得,必须禁;明朝皇帝大多耳根子软,禁就禁吧,不过禁得效

果怎么样不过问,作者和书商也不追责,没多久那书就重新开始刊印,价格还

涨了,禁书么,多好的噱头,这和大清禁书的时候各种本得面面俱到,抄完

了本家还得记得把亲友四邻也搜一遍得心思缜密相比,天差地别,不啻云泥。

在这种开明风气指引下,大明朝中后期的出业呈井喷式发展,有功名的

没功名的,当官的在野的,要不出几本书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四大名著这

还是良心作品,其他跟风之作生搬硬套,信口胡诌,什么野史秘闻,神鬼探案

,只要有人看就有同类的大批作品出现。

明朝的写手们很是明白一个道理,读者的要求高于一切,《西游记》卖得

好,立马跟风出东、南、北三部游记来,当读者的口味给养刁了的时候,大家

就把素材转向皇宫里的朱家老小了。

于是洪武帝的文字狱和妃嫔殉葬,万贞儿妒杀皇子等等当时在明实录中只

字未提的情节,百十年后在各种拾遗、野史中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大明百姓的

窥私欲,如果要说朱皇帝一点不知道自家被人编排,可能性不大,毕竟厂卫不

是摆设,可没一个皇帝禁书杀人,说到底还是腰杆子硬,大明得国之正,亘古

未有,不是百姓茶余饭后意淫几句就说得垮的。

可惜朱明皇帝唯一没料到的就是这帮被他们惯出来的文人压根不要脸,明

亡之后一帮子汉奸文人编纂《明史》,这些野史杂闻中的东西他们拿来就用,

何况有些东西本就是他们写的,把大明朝黑一个体无完肤,顺带把清兵入关造

的孽洗白白。

谁知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满洲主子很不满意,满清皇帝不是不明白把明朝皇

帝黑化了对自己统治有好处,杀了民间修史的戴名世等人就是防民之口,问题

是史书写的这么扯淡谁他妈会信啊!

《明史》编纂从康熙一直到乾隆,清朝皇帝多次下令修改,乾隆甚至专门

写了一篇文章来驳斥万贵妃谋害怀孕诸妃的说法,可笑的是这种连满人都不信

的荒唐之言到了如今,成了史学界正统材料,好吧,大清表示:你们赢了。

痛定思痛,引以为鉴。大清朝绝对吸取了明朝这方面的教训,凡是没事瞎

几把编的,都拉出去砍了,康雍乾三朝,杀得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