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2/2)

不得不说出真相,真相是,我敏感。

也许,我只是敏感罢了。

我少时便嗅到距我几十年外的死亡的气息,当然我也嗅到很多近旁的生的气息,每一项生之细节都与死之细节相对应,使我过得与你们不一样,情况就是如此。

市俗生活总是在一段时间后使我厌倦,从小就是这样,在那无力的时候,我得使劲地让自己喜欢一切,才能像别人一样生活,这种困难是很难与不敏感的人讲的,我有时嘴欠,忍不住嘟囔一句,朋友,你忙什么呢?知道你会死吗?你靠忙碌来逃避管用呢?

老牛五六年前曾在电话里嘲笑我,说我是“市场上的斯宾诺莎”,这讽刺当然是开玩笑的,说的却是那些从未跃起过的灰尘的快乐。你们的世界比较牢固,你们一直生活的山d中,但我曾闻到阳光,柏拉图也曾在山d中闻到阳光,他说,“世界不这是样子”,斯宾诺莎同样敏感地闻到阳光,“上帝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他说,他说………他跃起过,但同我一样,也没有看清楚世界。

佛陀宣称,在终极尺度上,世界是看不清的,无从说起的,因为很难说有眼睛,也很难说有世界,佛陀曾于禅定中照见五蕴皆空,我猜他几乎已达到想象与真实的边界,佛陀是敏感者,这位敏感者曾跃起很高,并自认为那是顶点,他已得到全部信息的本质,他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相续相依,但因缘是什么?沿着这一条路追问,会被问到语言之外,在那里,我统一称为人类想象力控制的王国,那里有很多我们未曾察觉到的信息,在那里,我们是梦,你们也是,一切都是梦中梦。

佛说,我不是佛,没有佛,佛未说过一句话。信佛的人说,也许有语言,也许没有语言,所以讲不清,他们认为自己讲得清“讲不清这一件事”,当然了,这种智慧我能理解,在价值判断上,否命题永远是更容易对的,因为否命题更开放。

敏感者一般在直觉上喜欢否命题,他们感到死亡的压力,他们的反抗或叛逆之后,会留下一片废墟,他们的工作多半是在那废墟上展开的,那便是自由,拥有了更多的信息,便可让一切重新开始,于是世界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想象的翅膀终于展开了,他们凌空飞起,寻找出发地,寻找家园,寻找新的休息地,寻找我们可以安睡的地方,有人还会寻找我们最后的目的地,这是狂徒在飞,呵呵,壮丽的飞行!

死亡是一个否命题。

有了死亡,那些被市俗生活抓住的意义便塌陷了,快乐、尊重、性、成功,几乎所有的一切,那是被包围在屠场中的人群,医院就在他们身边,火葬场也在,丧钟天天在敲,海明威曾问:“那声音听来为何如此令人不适,那钟声为谁而鸣?”

他敏感。

不是死亡开放,而是死亡令生存开放(或表现得参差不齐,丰富多彩),这是有头脑的敏感者懂得的,敏感者就如同在枪林弹雨中生活,他们感到危险,他们警惕地寻找逃脱之路,他们的意识状态高于常人,他们太警觉了,常常把现实与想象弄混,常人当然地不相信他们,认为他们是大话者,无用者,无病呻吟者,但是,且慢,他们蒙对的几率其实远高于常人,他们的预言范围也很大,三百年后,人们才验证了司汤达所察觉的人性,人们不相信敏感者,因为有时敏感者会在常识上出一些荒谬的错误,但是,如果大家耐下心来比一比,看谁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敏感者由于专注细致,常常会把事情做得很完整,只是他们做的事情常人不感兴趣罢了。

敏感者手记(2)

常人的那一套不过如此。

当然,另有一些敏感者天生便看到否命题带来的开放。

试想,人生若是没有面对那冰冷坚硬的否命题——死亡,那么人生怎会向所有的方向迈进?生简直就是被死压迫着前行,去寻找其它的出路,人们看不到,对错是隐喻,生死是隐喻,话语仍是隐喻,一切皆隐喻,那真实是那么艰难,所谓的本体让一代代敏感者费尽了心血,什么物自体,什么意志,什么神,什么太一,什么梵,什么涅磐,都是从某些角度契入那隐喻,人们的思想迟钝到只会被无限、死亡之类的词语吓倒,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那里停住了,佛陀便是靠四禅之后的一次超越,感到了本体之后的一片开放,数学家康托尔发现了与无穷有关的演算,牛顿便使用数学表述代替了更为繁复的哲学论述,这些倔强的人类开创的有关隐喻的孤岛,像黑暗中的一星星火光,虽然这些孤岛之间目前还缺乏联系,但人类眼下的多数希望也就在此,要知道,一旦联系在孤岛间完成,火光便会照亮一大片未知之地,可令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令我们对自我与宇宙有更多的了解,可令我们的存在具有更多的广延——但迟钝者才不关心呢,哼哼,他们看不到这些光亮与他们的生命的紧密联系,唉,懒惰者,昏睡者,忙碌者,坐在别人的粗腿上却不知感谢的人,假装能握住命运,却把命运交给别人的人,除了相互劫掠,你们其实并不懂得更多,你们的自大与自信是多么地虚假啊——这可是我的尖酸与刻薄,你们就不必原谅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对此是不会在意的,他们迟钝,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一生下来是坐在谁的粗腿上,他们只关心他们眼皮底下的生活,他们付出一便要求回报二,而且只在动物标准上做攀比,看谁占有更多的权力、物质与性,他们不知,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上看,那都是想象与隐喻!所以他们始终无法理解什么叫高尚与高贵,他们只能是庸俗的,算计的,惴惴不安的、怏怏不乐的,他们最多只能尽其所能,了解一点粗浅的“幸福论”罢了,只有他们才敢于心安理得——其实那有点不知羞耻,那是挥霍遗产而不知的败家子,当然,多数人总是更惨的,是对真正的遗产视而不见,反而去哄抢一些破烂货。

常人说,过度敏感有好有坏。

那是一个假的价值判断。

常人说,敏感只会带来痛苦。

那也是一个猜测。

常人说,我没有的我一点也不在乎。

他们从未有过敏感者的感觉,才会如此说。

我说,敏感者的人生只是所有人生中的一种,并无什么真正的优越或劣败之处,有的只是与别人不一样而已。

到底有什么是属于生命的?这是个问题。

当心情平静之时,我看到,只有面对死亡之时,我们的道路才是开放的,当没有死亡之时,我们的路也会消失了,我们便不是生命了。这一点,连柏格森都终始没有弄清,他的“生命冲动”太盲目了,未被合乎逻辑地置于理论框架之内,所以对理论更为熟悉的罗素讽刺他,说想瞧一瞧,当他要跨那人生最后一道栅栏时,还冲不冲动?这话的意思其实是善意严谨的,那是柏格森这位极具才华的哲学家终始没能说清的一个论题。

敏感者说:我看到幻象。

其实他看到的是真实的图像,但他知道,他若说那是真的,人们不会信。

敏感者说:嗨,你在对我说什么?为什么每一句听来都像是告别?我觉得你们那么亲,那么亲,是因为我们将会在某一天分离,而再次重聚的时候,你们却无法认出我。

敏感者为此而伤感。

敏感者说:我爱你们所有人,直至最瞧不上我的那一个。

这话是真的。

敏感者说:杀死我吧,我好像很怕,其实我才不怕,因为我知自己早晚会死,而展开后的死亡并不比生更差劲,又一段旅程可能会开始。

敏感者手记(3)

这些事连起来很荒谬吗?一点也不!你们真的不懂得敏感者。

以后我想换个方式说话了。

以前我说:“我自私冷漠。”

你们认为我自私冷漠,你们不爱听了。

我若说:“我们都自私冷漠。”

但想必你们不爱听,你们总是对的好的。

最后一条出路,我可以说:“他们自私冷漠。”

但我不想这么说——因这话的意思的错的,对于我来讲,没有“他们”这一回事,“他们”是妖魔化的自我,更容易使人认不清。

我感到人类一直在像话痨般自说自话,话语是人类为自己创造出的最有趣的玩具,有趣之处,在于用这个玩具可制出更多的玩具,有了玩具可玩,人类才更像人类——谁能感到黑沉沉的动物紧张?动物就是紧张地在死活间移动,人类更敏感,他们发现死活之间,还有一片空虚,那空虚可叫人松弛,语言就是为填补那空虚而创造的,我们说话了,空虚便暂时地被覆盖了,如同用树叶铺满湖面。

据说神比人敏感,神知道一切,最粗的事和最细的事,但神不说,所以那些刻薄如我的人,就讽刺神,说神就是空虚。当我更刻薄的时候,我说,你们与我,同是空虚,我还有最后的刻薄呢,但我留着,受罚时再说。

只有最破碎的梦才是真的,那是一些细细的梦的粉末,已被一次次挫败磨砺得不能再细,仍闪光,却几乎无法被人察觉,那是剩下的最后的梦,生活对它已毫无办法,因为它已变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我知它是不屈的,无法被摧毁的,坚强的。

那是人人都曾拥有的梦,对人生的爱情之梦,可惜,人们不再相信它了,它被人们遗忘了,那是最好的办法,我是说,人们学会了心肠硬。

我曾支离破碎,直至一塌糊涂,我理解那最柔软的生之梦,那种对人生的最大胆的感情——深刻的、锐利的、悄悄的、亲切的、深沉的,甚至不须说,一个眼神便可表明一切,那是我们的爱情,它的目标散乱不定,可落在一件物品、一个人、甚至整个宇宙上,对于我们的目标,我们会朝思夜想,我们幻想、猜想,我们要它,因为它是我们的人生之梦,叔本华曾议论过那梦的沉重,认为那是整个族群的冥想与叹息,几乎为个体所无法背负,我认为那是我们的文化偏好——对于我们的梦,我们是那么留恋,那么难过,那么不舍得,无论能否得到,我们都会柔肠寸断——人生总是会被那梦想袭击的,因为我们不能不爱,我们的恨就是被挫败的爱,我们有时会做出噩梦,那是我们的沮丧与颓废。

我走在街上,看到那些行人,那些形状各异的移动着的生命,那些曾经被希望与梦想燃烧过的身体,那些被各种有名的与无名的力量伤害过的生命,他们前面是喧闹的店铺,后面是拥挤的人群。我懂得,这所有的人们,都曾经是垮掉过的或是完全垮掉了的。正是在这一条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