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0(2/2)

温向平这些年来仍和吉恩保持着来往,有时带着妻儿前往大不列颠拜访,也会常常把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版当做礼物送给吉恩,又在查老的许可下,将查式小说的译本也都一应送了过去。

吉恩本来就对华国神秘的神话体系着迷,在看了仙侠、武侠小说后更是激动不已,拿去分享给了自己的朋友,朋友在看过以后皆都深深迷恋其中,复又拿去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分享。吉恩手头有超棒的东方小说的消息很快就传开来。

总是西方对华国人秉持着高高在上的态度,然而绝不可否认,西方人的骨子里有着对于东方神秘的好奇和追求,曾经的马可波罗也好,古时风靡欧洲的丝绸茶叶也好,都足以佐证。

温式小说中杂糅着浓浓的华国神话风格,查式小说亦描写了传承在华国历史中的江湖,完全戳中了西方人对东方神秘的好奇,于是,这些书就在大不列颠的文学圈子里飞速流传起来。

因着大不列颠只有吉恩一人的手头有原著,而随着越来越多看过的人对这些仙侠武侠小说的大力夸赞,嗅觉灵敏的出版公司便找上门来想取得出版权。

在得到了温知秋和查世良的允许后,吉恩便将慷慨的手头所有的小说都借给出版公司打印成一本本带着油墨气息的书。而在众多看过这些书的读者的强烈推荐下,华国仙侠小说和武侠小说很快就闻名于整个大不列颠。温知秋和查世良这两个名字也为渐渐整个大不列颠所熟知。

哪怕是街头几岁的金发碧眼孩子,也能像模像样的掐一个法决或是摆一招剑势,再用不甚标准的汉语清晰念出『温知秋』和『查世良』,由此便可见一斑。

凭借着对整个华式风格文学体系和设定的贡献,年仅四十五岁的温知秋便与六十余岁的查世良并称为“华国式小说的开创者”。

而温向平这些年对自我的不断琢磨,在追求文章的思想深度上也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

温向平当年从大不列颠回国写的第一本书,就是『叶落知秋』的扩展版,并且就取了自己的笔名作为书名,唤作《知秋》。虽然已经写过简略版,然而五十万字的故事,却足足写了五年才写完。比起两年上百万字数的《蜀山》,可窥得其中难度一二。

与温知秋同名,更是出自温知秋之手的这本《知秋》一出版,就在华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小说中横跨祖孙三代的悠久百年,第一代家族族长在沙场浴血奋战数十年挣来的家业,最终在两代子孙的手下被消耗殆尽。小说结尾,族长直系的孙辈拿着家中祖宅卖来的钱,又一头钻进了旁边的赌坊,令人怒其不争的同时,又忍不住回忆起当年云游道士见微知著,见叶落而知秋,确实目光灼灼。

《知秋》比起《和乐》来说,能明显看到温知秋的进步。贾平仄更是公开在人民杂志上夸赞温知秋,

“一整个家族的兴荣衰败尽数娓娓道来而不赘不乏,足可见温知秋笔力深厚更胜以往。见微知著,叶落知秋,以旁观者固然清楚,却是当局者迷,主题层次丰富却极富凝聚力。五年磨一剑,堪比干将莫邪,《知秋》当称传世之作。”

这番夸奖比起贾平仄之前对于《和乐》可以说是要高的太多太多。

除去贾平仄,史仁、查世良,还有陆胜恩等人也都纷纷公开发表了读后感。

“温知秋是个有灵气的作家,写仙侠能写的惊心动魄,叫人神魂颠倒,挖掘人世情理亦能入木三分,能与这样的不世作家共处一时,实乃幸运!”

《知秋》不仅仅在文学圈子里得到了高度评价,在读者中评价也是相当之高。

要知道,这种对读者本身文学水平有一定要求的作品就限制了它的受众比不得《蜀山》来的广。

这结果大概是得益于《知秋》被沽市的电台拿去读给了广大听众,穷极奢靡的家族和之后的破败荒凉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第一代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