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明君_第162章(1/2)

刘荨在走神的时候,罗朗冷静下来。

细细品完每一条细则之后,罗朗脑海里浮现了《推恩令》三个字。

《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藩王权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而这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是削弱藩王权力的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遇到的阻力却并不大。

文景时期,藩王屡屡叛乱。汉武帝时未遭遇藩王反扑固然有文景时几次平定藩王叛乱,削弱了藩王势力的原因之外,和《推恩令》本身也脱不开干系。

原本诸侯的王位和领地是直接原封不动的传给世子,其余子孙便是被养着的闲人。而《推恩令》则让诸侯所有儿子都可以分到领地。虽所有人都知道《推恩令》实施后,会让诸侯领地越分越小,渐渐就算皇帝不管他,也不会再对中央起任何威胁。但除了世子之外,诸侯其余儿子本来要当一辈子寄人篱下的富贵闲人,现在有了自己的领地,能有一番作为,能自己当家做主,他们怎么会放弃?

至于以后势力削弱什么的,反正他们也不准备叛乱。比起自己一无所有,自己的儿孙也一无所有,现在至少分得一块领地,让儿孙也有一点盼头。

对于他们而言,本来这领地就没他们的份,现在分多分少,至少能分到。

诸侯王的子孙中除了世子之外,都支持《推恩令》,诸侯王的后宅之中,便是王妃,也要考虑着自己除长子外的其他儿子,更何况妾室?

诸侯王内部因《推恩令》四分五裂,自然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力量。

而陈文和翟阳的《招贤令》中所说科举也是如此。

世家为了延续,必须得培养最优秀的继承人。

就像是罗家一样,上一任罗家家主是他大伯,这一任却是他,而不是大伯的儿子。

可罗家其他人就算心中服气,难道不遗憾?

诚然,罗家势大,各个子弟都能用罗家的资源,为自己谋求前程。但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各人分得的资源总是不同的。

就像是他的大伯能当三公,他的父亲就只能当个洛阳令。

或许他的父亲和大伯之间才华有高低之分,但这差距真的有三公到洛阳令这么大吗?

而且,并非所有家族,都是上任继承人去世的时候,祖父辈还在,还能在第三代中继续选择继承人。人都有私心,若大伯还在,真的会选择他,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为继承人吗?

那时候,一切资源都要为他堂兄所用,自己想要的都得靠后,他自己会甘心吗?

就说现在,他的堂兄弟们,特别是大伯的儿子们,又甘心吗?

他思及罗家在想要自立时弄出的种种丑态,这其中难道没有那些人想要争取更多资源的缘故吗?

既然罗家他当继承人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他们只能将罗家变得更强大一些,自己分得的就多一些。

而科举制度则给了这些没有被家族选择的人另外一种晋升途径。

在科举中,陈文和翟阳建议举办县学、州学、太学三种层次的学校,县学以郡为范围,考三场可入学,身上就有了秀才功名,可以去官服当小吏;州学以州为范围,考一场可得举人功名并入学,得到之后可以考取郡守以下地方官职。

考上举人之后,就能进京赶考,考上之人就能进入殿试,在大殿上,由皇帝亲自出题,并排列名次,直接授官。

太学则由三种人组成,一是官宦之家有名额,可以让家族子弟入学;一种是各地有一定名额推举人才,这人才至少得是秀才;还有一种,则是宗室子弟入学。

太学生地位等同于举人,只要入学三年以上,便可以直接和举人一起参加会试,参加进士选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