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161节(1/2)

“王老师,什么时候可以生产罐头?”

机器轰鸣,王忆听不太清,他摆摆手算是回了个招呼,然后送入马口铁皮进生产线,轰鸣声顿时更响亮了。

铁皮在轧钢机里缓缓滑过,喀嚓喀嚓的清脆声音不绝于耳,最终一个个铁皮罐头便成型了……

自动化程度很高。

罐头生产线一连运行半个小时,运行正常,一共产出了一百二十个罐头。

一条生产线是对开的两台机器同时加工,铁皮罐头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

基本上就是每台机器三十秒钟做出一个铁皮罐来,所以生产线一分钟能出四个罐子。

他买的这机器效率不高,有更高效率的罐头机,一小时能砸出上万个罐头来!

但那机器他用不了,安装上得靠厂家的技术员,真使用起来那耗电量也是个麻烦事。

这条生产线恰到好处的能满足天涯岛自用。

而社员们对这效率已经赞不绝口,他们掐着手指头算了算,机器一天开十二个钟头的话两千八百八十八个罐头。

现在罐头是紧俏货,价格比较可观,像这种熏鱼罐头在沪都的小商品市场里能卖到一罐两元到五元不等。

拿最便宜的两元一罐来算,罐头生产线一天就能给社队企业带来五千多的进账!

两天能干出一个万元户!

一些社员算出这个账来之后吃惊的倒吸凉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光这些机器就能弄出一百八十来个万元户,咱队里家家户户都能分一个万元户还要多出几十个啊!”

王忆说道:“也不能这么算账,还有材料钱、人工钱呢……”

“材料钱不值钱,就是咱外岛的鱼虾么?这多简单啊,咱自己出海捕捞自己用。”王千里顿时说道。

“人工更不值钱,自己生产队的劳力,一年到头下来才几个钱?”

“发了发了,这家伙一出来,咱们队里真就发达了啊!”

社员们欣喜若狂,感慨连连。

王忆便笑着点头:“发是肯定的了,接下来就是打开市场,一旦打开市场,那光靠这个生产线就能给咱队里家家户户进一个万元户。”

有社员上来冲他笑:“这样岂不是咱们队里家家户户都是万元户了?”

王忆说道:“没错,家家户户都是万元户!”

王千里抚摸着精钢机器,面色激动:“难怪国家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这第一产业通过机器变成第二产业,价值一下子变大太多了!”

他们捕捞上来的鱼不值钱,而且没那么好卖,除了国家会采购消化一批,好些得送去码头随便卖掉。

国家采购的是优质渔获,剩下的不说是臭鱼烂虾但也差不多的水平,码头上天天是一堆又一堆,即使不要票依然不好卖。

可是这罐头生产线一出来,一切大变样。

鱼虾变成了鱼虾罐头。

价值陡增,且销量也能大增。

社员们激动的讨论着,讨论来讨论去又讨论出问题来:“咱们这罐头光秃秃、银灿灿的,上面什么都没有,这能算是商品吗?”

王忆说道:“肯定得标签纸,要有品牌、logo、生产日期、保质期,咱们社队企业还得去专门申请一个食品厂的资质。”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了,只要咱们能产出罐头了,就以我和队长的人脉关系,这些不都是小问题?”

道理正是这么个道理。

进入车间里的社员听了他的话连连点头,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对未来更是憧憬。

王忆将罐头装入纸壳箱里存放好,对着众人挥挥手说:“行了,生产线试运营很成功,把电源关了,把变压器给关掉,该撤了。”

临走之前还得把做成的铁皮罐送入高温消杀机里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这机器跟生产线不是一套的,是王忆额外买的。

消杀机用的是蒸汽消杀,用煤炭可以做动力,正好他们队里不缺煤炭,所以挺适合这条生产线。

罐子列装后送入其中,这下子车间里真没活了。

社员们兴致勃勃的走出彩钢瓦房,外面阳光灿烂、生机勃勃。

冬日枯萎的山野正在慢慢复青,花色还稀疏,但已经能感知到它们所孕育的活力,让人看了便心情舒畅。

翩跹飞过的海鸟更是给红树岛增添了许多生机,金色阳光照在蓝色海面上,一艘艘渔船缓缓的划破海水、撞碎海浪行驶而过。

有人撒网、有人垂钓,时不时有人的吆喝声和喊号子的声音随着海风吹到岛上来。

渔民们刚过了年,吃的好喝的好,身上有力气但兜里没东西,所以他们得趁着这春天努力一把,争取给过年清空的腰包回回血。

王忆他们开船要走,有渔船靠上来。

船上人隔着老远冲他们挥手招呼:“王老师、王老师过来了?”

王忆客气的回应:“嗯,过来一趟,安装点东西,你们这是在这里捕鱼?这边水不深,收获不大行吧?”

船老大满脸的热情洋溢:“还行,这边鸟多,有鲳鱼。”

鸟多和鲳鱼的关系在于鲳鱼是肉食性,以水母及浮游生物为主。

而鸟多则海水中粪便多,相比其他地方的海水这里属于营养富集水域,最是能孕育浮游生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