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165节(1/2)

凤丫抱着小儿子说道:“嫂子你还记得咱跟王老师第一次聊外岛结婚风俗时候的事吗?”

“当时说起36条腿和三转一响,你还觉得咱砸碎骨头卖骨髓也攒不出这么一套彩礼,现在不还是攒出来了?”

这些家具用品正是彩礼,男方先带去女方那边走个过场再给拉回来。

满山花笑的脸上皱纹都少了好几条:“是啊、是啊,没想着不到一年工夫,咱队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家具是王祥高给打的,三转一响不齐全,但有手表、有缝纫机也有一台录音机。

手表是满山花亲戚给的,缝纫机是王向红托徐进步帮忙买的,录音机是王忆给他们家里买的。

这么些彩礼拉到女方家给女方亲戚朋友看一看,足够让男方和女方的脸上都有光。

而且新郎新娘穿的衣裳也体面,新郎西装皮鞋是王忆供应的,新娘的衣服是服装组给精心做出来的,用的料子好,看起来高档。

女方家里对此很满意。

女方这边石红心家里没有男人了,是她妹妹和两个叔伯亲戚过来送她。

王向红招呼他们进门去坐,瓜子花生喜糖茶食全给端上茶几,男的一人给了一包烟。

石红心的小表叔看着屋子里的布置连连点头。

院子里的帐篷扎的四平八稳,下面的桌椅都是统一样式的崭新折叠桌。

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窗户擦拭干净,堂前挂着大红喜字也挂着一个锅盖大小的红色中国结,看着便热闹。

他看过一圈后赞叹道:“好,很好,我嫂子苦了半辈子终于熬出头来了,我这大表侄女嫁了个好人家!”

“那是肯定的,这个不跟你们吹牛,等你们再过一年半载的来就知道我们队里不一样了。”王祥高给他们递烟。

“我们队里后面家家户户盖楼,家家户户都要住进楼房里了!”

石红心的表伯便说:“那到时候你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真进入小康社会了!”

“前些年我家还住城里来着,楼房住着舒服,有电灯电话也方便。”

王祥高往外指了指,不无骄傲的说:“我们队里早就是奔小康模范生产队了。”

石红心和王东峰在门口被生产队的年轻人堵住,大家伙堵着他们开玩笑。

王东峰被挤兑的说不出话来只会笑,倒是石红心更大方,一一回话反怼回去,让青年们时不时的哄笑一声。

王忆见此便说道:“行了,以后峰子家里是他媳妇当家了。”

王向红抽了口烟说道:“石红心当家我看行,峰子这小子跟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让他当家我还真担心。”

“他现在有了石红心这么个踏实媳妇,那我心里也踏实多了。”

石红心的两个长辈赶紧对表侄女一阵夸赞。

盛大贵拎着糖袋子出去交给新郎新娘,两人开始散糖,一把一把的糖扔了出去。

石红心的妹妹石红蕊也去抢,这撒的不是水果糖就是奶糖,都是好东西。

有人过来问王向红:“队长,起菜吧?”

王向红说道:“先等等,先发糖,发了糖散了人再起菜。”

他们这边要起菜,女方亲属就要回去了。

当地风俗是婚礼当天男女双方家里都要办酒席,男方招待男方的亲朋,女方招待女方的亲朋。

这风俗直到九十年代后半叶才改成统一办婚礼,婚礼当天男方女方亲戚一起吃饭。

但这种情况下女方来的亲戚都是关系密切的,女方往往还会独自再办一场,款待所有能扯上关系的亲朋好友。

石红蕊等人要走,满山花给他们提上礼物,全用红色礼袋装着,看着高档又大气。

临走之前石红心的表伯还要代表女方家里喝三杯酒,这是‘上船三杯酒’。

石红心的表伯好酒,所以满山花给准备了茶碗当酒杯。

三茶碗白酒接近一斤,但这汉子咣咣咣还是喝下去了,围观的人便欢呼鼓掌:“好!”

王东峰家里要起菜了,这时候学生也放学了,于是家里又迎来了第二波热闹的高潮。

更多的糖撒出去,学生们满地抢,最后带着糖开开心心的离开。

王忆去隔壁院子里看了看。

几口大锅组合一字排开,蒸煮炒煎分明,王祥雄左右逢源,重点照顾鼓风机吹风的炉子。

只见凶猛的火焰冲撞着铁锅,很快一锅菜便出锅。

他麻利的给分盘装好,便有妇女轮流端菜送到酒桌上。

很快,院子里除了觥筹交错声音以外还有人喊了起来:“慢点上啊,菜上得太快了,都叠上好几层了!”

第526章 新媳妇贡献的野渔场

这顿大餐吃过,王忆明白王向红以往的苦心了。

之前王向红说他不让办酒席是为了照顾社员们的家庭收入,简单操办,省钱用于日后生活的时候,王忆觉得不以为然。

今天王东峰的结婚酒席一摆,王忆知道厉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